摘要 由微观单一走向综合立体,由为优秀人物立传和给重要事件存照的“聚焦”式反映社会生活走向“广角”式地观照社会现象、全景式扫描芸芸众生,是新时期报告文学所发生的一次重大嬗变。它已以骄人的创作实绩证明了这一创作道路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报告文学 聚焦 广角 审视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是率先冲破种种人为禁区,以迅速反映时代面貌、忠实表达人民心声为己任而活跃在历史转折时期文坛上的文学品类之一。徐迟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穆青、陆拂为、廖由滨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黄宗英的《大雁情》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的集中涌现,将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迅速地推向了高潮,并形成了与中短篇小说创作双峰并峙的态势。从1980年底开始的连续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评选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报告文学终于摆脱了散文的附庸地位而独立,从而赢得了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平起平坐”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报告文学“文体”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盛事! 如果说自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开始的创作实绩,校正了以往报告文学的命题方式,标志着新时代报告文学开始了由作者自由选择报告对象的第一次深刻嬗变的话,那么,1983年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则首开了我国报告文学全景式结构的先河。1985年及稍后面世的李延国的《中国农民的大趋势》、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孟晓云的《多思的年华》、钱钢的《唐山大地震》、霍达的《万家忧乐》、涵逸的《中国的“小皇帝”》等作品,明显地呈现出报告文学由“散文化”、“小说化”向“学术化”、“思辨型”的转化,由“一人一事”型向宏观、全景型的转化,由写人物向写问题、写事件尤其是大问题大事件的转化。这种转化,则标志着报告文学的又一次重要嬗变。自此以后,教育“难”,出国“热”,高考弊端,生态失衡,环境危机,“体制”束缚,“改革”挫折,经济犯罪,伪劣商品,交通落后状况,职称评聘之争,以及私奔、流产、卖淫、纳妾、雇工、“丐帮”等等“时代的痛苦点”、“社会的忧患点”都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进入90年代之后,面对日益深入改革开放而裸露出质核的社会,报告文学更是自觉地溶入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思维、知识和手段,来表现改革年代政治、经济、法制等各个领域中的新旧观念的冲突,更为自觉的担当起探究现实的历史投影的“第二新闻”角色,在社会乃至世界的大背景上,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思考,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的审视,对未来的预测与构想,均融进了富于现代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呈现出与文学的情感型不同的科学的理智型风貌。宏甲的《无极之路》,李存葆、王光明的《沂蒙九章》,李鸿生的《飞向太空港》,杨守松的《苏州老乡》,水运宪的《股票,叩击中国大门》等作品,不再纠缠于具体人与事的是非曲直,也不再凭藉触摸敏感的社会神经而引起轰动效应,而是对社会历史进行宏观的哲理探测,因而显得更冷静,更成熟,更理智,也更有气魄。发展到目前阶段,报告文学已彻底打破了“一人一事”的传统模式,由单一走向了综合,由微观走向了宏观,由为优秀人物立传、给重大事件存照的“聚焦”式反映社会生活走向了“广角”式观照社会现象、全景式扫描众生群像。 “聚焦”式报告文学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的报告对象的作品。这类作品大都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比较严谨的组织结构。作者也大都是从具体的人物、事件入手,力求发掘出报告对象的深层内涵,凸现其典型意义。就其报告对象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优秀人物立传和给重大事件存照两大类。 聚焦之一:为优秀人物立传 为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优秀儿女树碑立传,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个重大主题。这类作品曾在80年代初、中期以前的创作中占据过主导地位。在新时期报告文学所塑造的人物画廊中,既有地质学家李四光(《地质之光》、《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数学家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女科技工作者秦官属(《大雁情》)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科学家,也有如植棉能手吴志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纺织女工索桂清(《中年颂》)等一批普通劳动者;既有如栾菊杰(《扬眉剑出鞘》)、容志行(《11号在微笑》)等为国拼搏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将,也有如张志新(《正气歌》)、范熊熊(《无声的浩歌》)等为坚持和捍卫真理而抗争而献身的革命烈士;既有名扬海外的远洋轮船船长贝汉廷(《船长》)、励精图强的大工厂厂长宫本言(《励精图强》)、献身祖国的工程师王运丰(《祖国高于一切》)等一批企业家,也有共和国元帅彭德怀(《彭大将军回故乡》)、省委第一书记高扬(《省委第一书记》)等党的高层领导者。 徐迟是新时期最早闯入在当时还被视为禁区的科学领域的作家之一。1977年他就写出了被人们称颂一时的《地质之光》,1978年初发表的《哥德巴赫猜想》更是轰动了全国。《哥德巴赫猜想》以饱满的激情,酣畅的笔墨,生动地描述了数学家陈景润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攀科学高峰的动人事迹,热情地讴歌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顽强探索,坚韧不拔的可贵精神。作者精心选取了陈景润的科研上是强者、生活上却“呆傻”的一系列细节,如走路时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鞋子破得通风透气,也不知道要更换;小屋里到处是运算的废纸,叫人找不到一个落坐之处等等,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他的视数学为生命的精神内核和憨厚朴实的性格特征。作品感情澎湃深沉,文笔潇洒华美,语言典雅凝炼,其刻划人物形象上的高超的艺术功力和娴熟的文学技巧,曾使沉寂多年的文坛为之一震,因而被誉为新时期文艺复兴之始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黄宗英的《大雁情》也是一篇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佳作。作者通过在其采访西安植物园助理研究员秦官属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刻划了一位被上级领导评价为“脱离群众,脾气极坏,骄傲自大,个人主义”的却又倔强不屈、为了发展山区药材事业“黑着头发进山,如今白了头发”的普通女科技工作者的形象,热情讴歌了为祖国建设事业无私奉献毕生精力的共和国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当时仍被误解和偏见所困扰的真实处境,揭露了科学的春天初临人间时的现实中带有普遍性的尖锐矛盾和社会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