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起源于神话。这一命题亦可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文学起源于非现实性描写。神话是“一种崭新的象征方式——艺术方式的第一朵花或第一批花中的一朵。”〔1〕神话发现并接受超自然力量, 并将它从普通世界中分离出来,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由我们自己的感情所点燃的“预设的事实”。〔2〕神话创造“幻想世界”,〔3〕通过一种“想象方式”,一种关于大自然的想法,讲述“外在于彼”的世界。〔4 〕……这些表述虽各有侧重,但都指出了神话非现实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起源于神话与文学起源于非现实性描写这两个命题是等值的,它们彼此可以互相说明、互相阐释。 从神话出发后,文学(特别是小说)就与非现实性描写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其转换成一种悠久的文学传统。譬如中国小说,它的大致走向是:神话——传说——仙话——志怪——传奇——话本——明清人情世态小说——现代现实主义小说。在漫长的文学历程中,非现实性描写始终是文学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方式。 与非现实性描写相对应的现实性描写晚起。在文学经过浪漫幻想的神话传说时代而进入仙话、志怪小说时,现实性描写开始滋长。它与非现实性描写并驾齐驱、共存不悖、浑然一体。但是,随着文学的发展,现实性描写的地位逐渐提高,非现实性描写的地位逐渐下降,两者在文学中成反比地并行着。到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由于反映现实的迫切需要,以及小说自身转型的必然,非现实性描写呈萎缩状态。继之而来的当代小说,高扬革命的现实主义,这一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系统提供的文学观念在真心诚意拥抱现实时,毫不犹豫地否弃了非现实性描写。因此,在17年的小说中,我们很难看到非现实性描写,偶尔出现一下,也是作为封建迷信的遗存,予以批判的对象。至10年文化大革命,非现实性描写终于被赶得无影无踪。 从80年代初开始,沉寂了30多年的非现实性描写悄然出现,但到80年代中期以后,它便蔚然成风了。在许多作品中,凡有现实性描写的地方,几乎都有非现实性描写。 非现实是与现实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现实是客观的、实有的、可信与合乎理性的、并且是可验证与可分析的存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5〕这一论断基本上切中了现实的性质。 非现实一般是非客观的、抽象的、不可信与不合乎理性的,并且是不可验证与不可分析的存在。它包括神灵、鬼怪、迷信、巫术、方术、神秘意识、荒诞、魔幻等。 按照通常的理解,这些非现实性内容大量涌入新时期小说,会对文学的现实性内容构成消解或颠覆的威胁。然而恰恰相反,非现实性描写不仅没有消解现实,降低现实的力量,反而强化深化了现实,丰富了现实的内含,促进了当代小说的发展。 在新时期小说中,非现实性描写描绘的非现实可分为三种形态:荒诞、神秘现实、魔幻。三种非现实形态的艺术机制迥异,荒诞是现实的非现实化,神秘现实是非现实的现实化,魔幻是非现实的现实幻化,它们各自显示着独特的艺术功能。 荒诞:现实的非现实化 需要指出,本文论述的荒诞,是限于荒诞小说而言的。我对中外小说作了大量的比较,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荒诞小说中的荒诞与非荒诞小说中的荒诞的性质截然不同。在荒诞小说中,荒诞是现实的非现实化,荒诞形象成为作品的主要形象,荒诞小说质的规定性来源于此。而在其他小说中,荒诞有时以局部形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时常被当作现实来对待,即非现实的现实化。有时是作为神秘现实、魔幻等非现实形象的外显特征出现的。只有把荒诞放到荒诞小说的语境中,才能对它的性质和独特的艺术功能作出准确的把握,才能将它与神秘现实、魔幻区别开来。虽然神秘现实和魔幻均具有荒诞特征,而荒诞有时也显出神秘的或魔幻的特征,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 荒诞,意为荒唐、虚妄而不可信。关于文学的荒诞,各种解释之间没有差别,概括起来是这么几点:不合乎情理或不恰当的;不合逻辑、不可理喻、不谐调的;不真实、荒谬可笑的。所谓荒诞小说,就是荒诞不经的小说。 荒诞小说在文学发展的长河里时有闪现,由于没有积累起足够的强度,致使它一直到19世纪末也没有获得命名权。荒诞小说是在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运动中定型化、经典化并获得命名权的。本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是荒诞文学的“经典化”时期。首先确立荒诞小说的文学地位和经典意义的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他于一二十年代创作的《变形记》、《地洞》、《城堡》等小说,是荒诞小说的经典之作。所此,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的先驱与经典作家。到40年代,萨特、加缪等作家,尤其是文坛怪杰、荒诞文学大师加缪,将荒诞文学推向更高的水平,在已成为荒诞文学经典之作的《局外人》、《鼠疫》等小说和《卡里古拉》、《误会》等戏剧文学中,加缪创造了一系列经典性的荒诞人物形象。50年代,荒诞文学进入全盛的顶极状态,即荒诞派戏剧风靡文坛大获全胜的年代。荒诞派戏剧家们尊加缪为先师,并以他的荒诞哲学思想作为认识世界和创作的指导思想,把荒诞主题推向极致。60年代以后,经典性的荒诞文学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