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现实主义”创作的兴起,是对前几年新潮小说玄虚、飘浮和“古老”偏向的一种校正;也是对近年来相当多的作品极端个人化和不关心公众和社会偏向的一种校正。文学总应该对现实说些什么。“遁入空门”——完全地逃到“个人”和“历史”中去、从而断绝了人间的喧嚣和烦杂,是当今文学的失误。 因此,当人们看到一幅幅鲜活的底层生活的画图、一个个芸芸众生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使用的语言和展开的描写又是那样接近我们的欣赏习惯时,仿佛这些读者像以往那样只是从橱窗里遥望高级宴席而如今却真实地品尝着家常菜那样地亲切。这一切,对那些执意营造文学的空中楼阁的作家们当然是一个提醒 所以,当前“现实主义”创作的重新受到关注,是对文学缺失的一种补偿,它的效果是积极的。我们的文学不能沉溺于游戏和谈玄,文学应当保持和人们生存实际的联系。文学应当让人看到人们身边的烦恼和纠缠、欢喜和忧虑,它应当有泥土味和烟火气。 但是,我们在一片赞扬声中倒是要保持一份冷静和清醒。首先是,即使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是一律的提倡,要是因为我们热情失控,出现“千篇一律的现实主义”,那就是文学的后退。另一点,文学最终还是文学,它是通过艺术语言创造出来的形象化的精神产品。既是文学作品,既然是服膺于写实原则的作品,那就应当刻划出人物的鲜明性格,至少应当经过“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样而就”(鲁迅:《〈出关〉的关》这样一些提炼的功夫。可是,现在似乎不讲究这些了。 我读了几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但很遗憾没有一个人物的形象是鲜明的、突出的和个性化的。那些有趣的事件讲过之后,人物也跟着消失了,没有阿Q、没有孔乙己、甚至也没有三仙姑和李双双!我们的作家要不是创造性的衰退,那便是太漫不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