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997年3月收到。 提要 本文详细论述了中国当代中篇小说的发展和成就。新时期的中篇小说与建国后“十七年”的中篇小说相比,数量数以万计,形成我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世界中篇小说发展史上也罕见的现象。题材更广泛,反映生活更真实深刻。出现了反思历史生活题材、反映改革生活题材、军事题材新突破的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首次将知识分子作为先进人物歌颂;创造了改革事业中开拓者形象;军人英雄形象塑造突破十分突出。在艺术上,作家更注意内心世界刻划。在结构艺术上,出现心理结构、情节和心理结构结合、书信体结构等新的结构形式。在艺术风格建树方面亦大大向前发展。本文还从4个方面探索当代中篇小说繁荣昌盛,取得引人瞩目成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中篇小说 繁荣昌盛 成就 原因 当代中篇小说创作在当代小说创作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篇小说创作的初步发展期是在建国后的“十七年”,它的崛起和繁荣昌盛期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新时期。将这两个时期的中篇小说作一比较,我们会发现,新时期的中篇小说所开拓的题材和主题,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建树的艺术风格,都超越了建国后“十七年”的中篇小说。它的变化和发展是很明显的,它的成就也是引人瞩目的。 一 新时期的中篇小说与建国后的“十七年”的中篇小说相比较,在题材和主题的广泛性多样性方面,有较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体现了作家在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上不断迈进。 建国后的“十七年”,出版的中篇小说“约六、七百部之多”,但真正有影响的作品屈指可数。在《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年中篇小说集》里,选编了27部中篇小说。这27部中篇小说,可以说是建国后“十七年”中篇小说的代表作。从这20多部作品来看,作家选择的题材主要有4类:一类是反映解放战争生活的作品,如刘白羽的《火光在前》、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杨尚武的《戈壁滩上的风云》、朋斯克的《金色的兴安岭》、白桦的《山间铃响马帮来》,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解放战争的伟大战役和边疆地区的剿匪斗争,歌颂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以及人民战争的伟力。一类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如陆柱国的《上甘岭》、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的情景,歌颂了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一类是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如孙犁的《铁木前传》、康濯的《水滴石穿》、柳青的《狠透铁》、刘澍德的《桥》、方之的《浪头与石头》等。这些作品主要是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农村中引起的生活变革和新旧矛盾斗争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理情绪和愿望,但其中有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当时“左”的影响,有的作品还存在着图解政策的倾向。还有一类是描写工业建设题材的作品,如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胡万春的《特殊性格的人》、《内部问题》等。从总体来说,建国后“十七年”的中篇小说创作,题材还不够广泛,反映生活还缺乏广度和深度,它的成就还不如同期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新时期的中篇小说在选择题材,广泛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远远超越了建国后的“十七年”的中篇小说,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数量上看,从1976年末算起至今,应以数以万计来计算,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世界中篇小说发展史上也罕见的现象。它的优秀之作,单从中国作协主办的4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来看,就有67部。这时期的中篇小说,题材新,主题新。一是出现了反思历史生活的作品。如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的《啊》等,尖锐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10年人妖颠倒的社会现象和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和肉体的“伤痕”,探索了造成伤痕的历史原因。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描绘了1958年的“浮夸风”给农民带来的悲剧,让人们对过去的这段历史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汪浙成、温小钰的《土壤》、王蒙的《布礼》、《杂色》、张贤亮的《绿化树》、谌容的《人到中年》等作品,真实地再现了知识分子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或“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的沉重打击。他们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强迫到社会的底层进行劳动改造,他们在物质生活上贫困不堪,在政治上受歧视,没有任何人的价值和尊严可言。这些作品都深入探讨了造成知识分子人生痛苦的历史原因。王蒙的《蝴蝶》、韦君宜的《洗礼》等,不仅描写了老干部在极“左”路线迫害下的悲剧命运,而且也写出了老干部的反躬自问,自省人生的责任。以上这些从多方面重新审视当代历史的中篇小说,无不体现了作家具有历史意识、批判精神和使命感。他们敢于冲破禁区,对历史的是非重新加以反思和审视,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和“十七”年中的“左”,都给予无情的批判,充分地发挥了当代文学从未有过的批判功能和战斗作用。二是出现了反映改革生活的作品。如蒋子龙的《开拓者》、《燕赵悲歌》、水运宪的《祸起萧墙》、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张贤亮的《龙种》等。这些作品一方面描写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产生的新与旧、善与恶、先进与陈腐、革新与保守的种种矛盾、冲突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迂回曲折的生活进程;另一方面还写出了改革与反改革两种势力的撞击,以及不同阶层的人物心态和思想动向,传递了时代的新信息。这类反映改革生活作品的出现,不仅反映了作家们关注时代变革的现实生活,而且表现了作家们敢于直面人生,敢于揭露矛盾冲突,开拓了题材的新领域。三是出现了军事题材新突破的作品。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是军事文学中具有突破性成就的中篇小说,它突破了“无冲突”论,敢于正视军队内部的矛盾。它在展现真实的战争场面的同时,通过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场景,又深刻地反映了部队中的某些不正之风和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丰富多采的当代军人形象。朱苏进的《射天狼》、朱春雨的《沙海的绿荫》,虽然反映的是和平环境里的军内生活和当代军人的精神风貌,但作品同样注重揭示军内军外相关联的社会矛盾、心理冲突,着眼于写人。总之,新时期军事题材的中篇小说,突破了过去军事题材小说只追求“战壕真实”,把小说写成“战斗文学”的老框子,标志着军事题材文学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新开拓。四是出现了一大批过去没有或少有的各类题材的中篇小说。有写知青生活的,如路遥的《人生》、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阿城的《棋王》等;有写大学生生活的,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笑天的《公开的内参》;有对婚姻恋爱、伦理道德进行新探讨的作品,如张洁的《方舟》、航鹰的《东方女性》;有写藏族生活的,如马原的《风底斯的诱惑》、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的岁月》;有写抗日战争生活的,如莫言的《红高梁》;有写民间传奇故事的,如冯骥才的《神鞭》;有写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如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也还有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新的矛盾、新的社会动荡和心理变迁生活的作品,如毕淑敏的《原始股》、何继青的《军营股民》、张欣的《首席》、钟道新的《单身贵族》等等。这众多不同题材的作品出现,显示了作家们反映的生活,具有前所未有的广度,具有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也反映了现实主义作家注意关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关注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方式,关注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用他们的笔去真实地描绘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