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历来被认为是衡量一个时期文学创作成就高低的重要标尺,也被作家视为自己艺术生命的里程碑。因而,检视和梳理近年来长篇小说的创作得失,理性思考其发展趋向,无疑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 长篇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呈现出连年的旺势,形成文坛上的一个热点;但对于这样的一个热点,人们欣喜之余也表现出担忧。我们从对长篇创作的整体检视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判断:花多果少。 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和出版由冷趋热,始于1993年下半年。长篇小说仿佛一夜之间交了好运,渐成泱泱大势。据统计,近年来,创作数量连年递增。随着长篇创作出现的旺势,长篇小说市场也颇为炙手,出版社纷纷组织策划长篇小说丛书的出版,为这一热点添柴加薪。仅就一些出版社组织策划的长篇小说或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丛书而言就不下几十种。如“布老虎丛书”、“探索者丛书”、“八月丛书”、“90年代长篇小说系列丛书”、“先锋长篇小说系列丛书”、“金桨丛书”、“大上海小说丛书”、“金莲花丛书”、“北京长篇小说创作丛书”、“长篇历史小说丛书”、“青铜牛丛书”、“大槐树丛书”、“军旅长篇小说新作丛书”、“黄金三十万丛书”、“当代小说文库”、“火狐狸长篇小说系列丛书”,以及“长篇都市系列丛书”、“都市新潮小说系列丛书”等等。这些系列化的长篇作品的出版,使文坛的长篇创作占据主导位置的格局尤为醒目,也有力地带动着长篇小说卓领风骚于图书市场而享尽风光。 面对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与出版的实绩,创作界和评论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近年来长篇小说的增温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并非偶然。近年来,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遽的变化,作家们从这种变化中获取了较为丰厚的感受和较为深刻的认识,他们及时地抓住这一契机,调整写作视角,投入长篇创作,显示了作家创作娴熟期的到来;同时,长篇小说创作形成的斑斓景观,不仅满足了广大读者多样的阅读选择,而且还为文学带来了多向分化的发展可能。尽管在这一大潮中也有泥沙俱下的情况,但它的意义不可低估。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认为,长篇小说热并不是文学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而是文学本体向商业利益靠拢的表现;长篇小说热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文学的不成熟,反映了一些作家创作思想上的不够端正,它给我们的文学发展带来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不论肯定者的热诚,还是批评者的坦率,我们自然都能够从中得到善意的理解。但是,当我们在强调尊重艺术创作规律与正确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前提下来理性审视长篇小说热的利弊得失时,我们的确不难发现,今天的长篇小说创作虽然也不乏追踪时代大潮、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但许多作品却暴露出创作素材的枯竭、主题意蕴的肤浅和审美趣味的庸俗。长篇小说创作根本上要遵循创作规律,没有遵循创作规律的基本前提,而只有市场规律的眼光,那么创作很难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与艺术创作极不相称的流水线式的制作方式,只能以降低或牺牲文学的基本精神品格和艺术精髓为代价。长篇小说往往是作家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创作经验和思想认识的积淀,是作家呕心沥血的生命的结晶,是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制高点上以广阔深刻的思想容量和成熟的艺术表现功力而成就的大气之作。因此,那些只有文字长度,却缺乏生活厚度的作品,那些只顾经济效益,却放弃审美追求的作品,都是庸品和劣品。回过头来检视我们的长篇创作,我们发现,在几千部的长篇总量中,值得我们提起的优秀之作并不是很多,堪称精品的鸿篇巨制更是寥寥。长篇小说创作“花多果少”现象,体现了我们整个创作界的浮躁和“繁华”之下的虚象。 长篇小说创作中出现的“花多果少”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分析。其中存在着几个较为严重的创作误区,它不仅体现在长篇创作的商品化倾向和创作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中,而且也表现在题材选择、思想内蕴的褊狭和文艺批评的软弱无力上。 误区之一:严重的商品化倾向。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了社会生活的震荡与变革。生活的物化与精神的操守成为作家所必须面对的抉择,一部分作家禁不住物化世界的诱惑,越来越将文学作品视为纯粹的商品,使写作成为赚取金钱的手段。出于这种目的,一些作家不惜放弃文学创作的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创作中掺入诸如畸恋、打斗、猎奇,甚至黄色内容,以迎合一部分读者的阅读趣味。而一些出版社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策划和组织了一些趣味不高的作品,并以全方位的宣传攻势,推介给读者。更有甚者,在长篇小说的大潮中还夹杂着数量不少的所谓“制作之书”,这些作品有着庸俗化的包装,更有恶俗化的内容,构成对读者的心灵的戕害,以至于有良知的作家、评论家将这类畅销书逐出长篇观察的视野,而看作文化掮客和不法书商赚取钱财的旗幡。文学创作是精神生产,长篇小说更是这一精神生产过程中的拳头产品,简单地将其纳入商品生产,作为一般商品看待,是对文学创作这一精神生产劳动的曲解,必将导致其精神品性的流失。长篇小说的创作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旗帜,应力避商品化倾向。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部门,都应在注重文学作品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精神价值。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得到净化,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才能产生传世的佳作精品。 误区之二:创作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长篇小说的创作是对一个作家的思想和艺术能力的全面检阅,并不是任何一位作家都能够把握的。虽说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活和空前的时代步履为作家们带来了十分丰厚的创作素材,也给作家们营造了有利的创作氛围,但这并不等于说作家就可以率尔操觚,它要求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宏富的知识积累,烂熟于心的生活体验和力重千钧的文化精神的灌注,这决定了长篇创作大面积的丰收和优产的艰难。而当我们面对近年来长篇创作的一派繁华景象时,我们看到其内在质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隐忧,文坛缺乏时代的扛鼎之作。这种繁而不荣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创作生产力水平的亟待提高。就这几年的长篇小说的作者来看,他们大多是先从中短篇小说登上文坛,长篇创作是他们新的尝试,创作技巧并不成熟,生活积累还欠丰厚,缺乏必要的艺术准备。从内容上看,一些作品由于缺乏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而暴露出牵强编织故事的成分,违背了艺术的真实。从结构上看,一些作者由于不具备驾驭谋篇布局的能力,而使作品的整体构建缺乏长篇应有的大度与恢弘。从审美价值上看,一些作品由于过分拘泥于对技巧的追求和对艺术与文化底蕴把握的软弱苍白,而使作品流于品位平庸和审美趣味的一般化。从大众阅读角度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当了大众消费文化的一般性角色,成为消费的对象,娱乐性凸现出来,体现了作者融于作品中的经典精神和精粹文化意蕴的无力。这种种创作上的不足,都暴露出长篇小说创作主体自身的不足。当然,我们的文坛上也确有一些作家厚积薄发,创作出了一批内容上确有分量,艺术上确有特色,题材上确有拓展的长篇佳作,但就其数量而言,所占比例还很小。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我们的长篇创作成熟的作家并不多。因此,长篇小说创作在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创作主体的整体素质和提高创作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篇创作“花多果少”的现象,使长篇这个文坛重武器真正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