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钱理群、吴晓东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略》共六章,即第一章文学的转型;第二章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三章建立规范;第四章战争年代;第五章歌颂与放逐;第六章文学的归来。限于篇幅,本刊将选登第一、第二、第四章。 第一章 文学的转型 一、历史孕育着变革 1862年,随着中国第一个现代兵工厂——安庆军械所的诞生,现代机器的隆隆声打破了中国古老的宁静;1894年5月,东方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铁厂高炉出铁,火光映红了中原大地与高空。谁也没有意识到,一个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新世纪”正在悄悄降临。谁也无法预计,正在发生的这一切,将引发出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文学)的变革,对中国民族与个人的命运,他们的生命形态、思维、心理、情感、精神气质,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人们很快就注意到,中国第一批现代工业都是“洋务运动”的产物;而“洋务运动”正是对于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帝国主义入侵的最初反应。这样,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一开始就与民族独立自救运动取得了血肉般的联系。这一基本事实将影响与制约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内容、性质与历史进程。 被后人确认为“历史性变动”的以下事实在当时也是悄然无声的:1857年,第一份现代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在中国最大的现代都市上海创刊;1872年,中国新闻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申报》在“本馆告白”里宣称自己的宗旨是“记今日事,为众人读”,“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预示着现代传播媒介开始在中国扎根。从《申报》“以词章补白”又引发了报纸副刊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导致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在清政府宣布正式废除科举制度(1905)以后,1907年创办的《小说林》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障。中国知识分子终于在科举仕进与入幕帮闲的传统道路之外,又有了以“思想”与“写作”作为谋生手段,体现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选择的可能性。正是这些使现代职业作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并且因为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而有了可能从文学本体意义上去认识文学的功能与价值,从而为实现文学观念的变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中国现代作家从此将不断承受读者趣味与市场需求的压力,面对文学商业化的种种矛盾,而陷入新的困境。 1898年,严复(1854~1921)翻译的英国思想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出版;1899年,林纾(1852~1924)翻译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薄薄的两本小册子竟然震动了整个中国思想界与文学界。正在酝酿着思想、文化(文学)变革的中国知识分子由此获得了观察世界,思考民族、个人命运的新的思想武器:进化论和自强、自立、自主的进取奋斗的人生哲学,并且在作为政治变革第一次尝试的戊戌政变失败以后,在“文学变革”这里找到了新的出路。 二、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历史选择了梁启超(1873~1929)喊出了业已成熟的文学变革的第一声:从1899年至1920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连续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革命”的口号。与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的文学变革仅在传统文学内部作调整不同,梁启超主张的革命强调师法域外文学,以“欧西文思”入文。而其文学革命的基本动力却来自民族自救的危机感:“今日欲抵当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以换浩劫而拯生灵,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之一策,而欲实行民族主义于中国,舍新民未由”,“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梁启超将文学与民族道德、风俗、人格的改造与更新联系起来,高度重视与强调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这对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梁启超之后,另一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国维(1877~1927)则引入了叔本华与康德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强调“超然于利害之外”的“文学自己的价值”,要求文学从属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婢女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这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自觉意识,也同样制约与影响着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从一开始就呼唤着语言的变革:黄遵宪(1848~1905)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口号,要求书面语言与口语的统一,而梁启超创造的“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大量输入新名词的“新文体”,更成为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白话文学之间必不可少的环节。 1899年12月30日夜半,身处太平洋中一艘轮船上的梁启超“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中央”,欣然命笔,写下了《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一年后他又撰文预言二十世纪之中国,“其波澜俶诡,五光十色,必更有壮奇于前世纪之欧洲者”,并且呼吁:“哲者请拭目以观壮剧,勇者请挺身以登舞台”。中国知识者以充满理想的浪漫主义激情迎接着“新世纪”,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曲折,却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他们将为此而付出代价。 第二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争 这仍然是不引人注目的偶然事件:1915年夏天,几个在美国东部风景胜地绮色佳度假的中国留学生在随意漫谈中,一位自称实用主义与进化论的信徒,名叫胡适(1891~1962)的青年慷慨陈词,力主“中国文学必须经过一场革命”,却遭到了他的好友,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的学生梅光迪(1890~1945)的反对。胡适不服气,写了一首诗赠梅光迪:“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澎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