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18)05-0086-0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共所领导的政治运动可谓此起彼伏,其目的在于消灭潜在的残余军事敌人、民间反动势力以及旧国家的地方代理人,并在此基础上,顺利地将国家权力深入到地方基层社会。“从国家角度看,地方社会的强大,产生的是一个同国家争夺收入来源和控制权力的讨厌竞争者”①,因此,无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在掌握政权之初,都致力于将“控制或根除中间掮客”视为建立现代国家的根本性议程。但“国家”的统治机制往往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相较于内陆地区,包括海岸带在内的海洋空间,由于其边缘性和流动性的特质,历史上国家力量曾长期难以进入。中共在接管政权之后,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把国家的权力深入到这些从前统治力量薄弱的区域,同时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中共着力推进各区域民主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目前学界对于建国以来沿海地方政府“渔业民主改革”的研究较为薄弱,相关记载散见于当地渔业志②、水产志③以及地方党史④等文本资料中,专题性、深入性的讨论相对较少。笔者拟以惠安沿海为中心,通过梳理中央文件、地方档案,以期展现“海洋渔业民主改革”的动态过程与实际效果,从而为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共逐步经略地方海洋事业的历史记忆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闽南沿海渔业民主改革的特点 明清以来,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地矛盾便一直存在:“漳州府之龙溪、海澄、漳浦、平和、诏安五县,及泉州府属之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四县,土壤瘠薄,堪种禾稻者,仅十之四五,其余多为沙碛,只堪种杂粮,即使晴雨应时,十分收成,亦不敷本地半年之食”⑤。而20世纪50年代初的渔村调查则进一步证实了在生计窘迫的闽南沿海地区海洋渔业生产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大岞村)自成立一个行政乡,全乡937户4060人(男1924,女2136)……耕地总数543.63亩(全农地),地质不好,每户平均占有0.57亩,每人平均占有0.133亩,最多户占有4亩,最少几厘,135户分厘没有,该地有句俗语‘田在海里’……劳动青年700人,半劳动(老小)252人,当船工386人,其他多数参加(渔业)生产”⑥。相距3华里的崇武地区的情况也基本相近:“地多沙质,土不肥沃,居民从事耕稼不足维持生活,因而任其荒芜为草原,以供烧柴,故大部居民生活均向海中发展,以鱼(渔)为生”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摆在中共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稳定秩序和恢复生产。受日寇长期摧残掠夺和国民党军队败亡大陆之际大量劫走并破坏渔船、抢劫渔业物资、封锁海岸、捕杀渔民等因素的影响,1949年中共对包括闽南渔区在内的全国渔业生产规定了63.6万吨的最低任务指标,较之抗战前(1936年)的150万吨(沿海与内陆总和)⑧亦有着不小的差距,可见长达13年(1937~1949)的战火对于全国整个渔业经济的伤害。当然,阻碍渔业生产恢复与发展的桎梏除了基本生产要素以外,还有传统社会的渔业生产关系。 由渔霸控制下的渔行(栈)普遍存在于当时的各个渔区,他们利用收取渔获量3%~5%的非合理“外佣(仲)”费用,以及“强买八八扣、七五折”、“公用费”、“栈力费”、“下船费”、“跳舱”、“过卤”、“福禄捐”(流氓用)等名目繁多的勒索条款⑨,对普通渔民进行剥削。由于渔霸长期与地方势力相互勾结,控制着生产交换过程中的诸多核心环节,渔民们难以彻底摆脱其压迫。这不仅损害到了基层渔民们的切身利益,令其自主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存在也成为了挡在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障碍,即孔飞力所谓的“中间掮客”,令国家权力难以进入到沿海地方社会的基层。同时,对于新生的中共政权而言,由渔霸以及地方势力长期控制下的渔区,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社会经济模式,对地方社会秩序产生潜在威胁,亦与中共革命的基本理念相左,因此对于沿海地区渔业的民主改革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闽南沿海地区与台湾仅一水之遥,特殊的地理位置增加了该地区民主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实际情况是,在当时的闽南地区有不少的顽固地主、封建恶霸与反革命匪特伪装身份,潜伏于水上民船和渔民之间,利用此时某些渔民的不满情绪进行活动⑩,试图引发混乱,进而颠覆中共在地方上的政权。此外,败亡台湾的国民党政权还一再进行小规模的侵扰,令海上作业难以正常开展。据惠安报告:“今年(1952)春季渔汛初期,海匪即向渔民勒索‘票费’,一次出海须缴两担至四、五担大米,部分渔民被匪杀害。(1951年)九月十三日,由美蒋直接训练的海匪,从三区小岞登陆,进行骚扰”(11)。这导致闽南惠安地区渔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迫于无奈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生路。“从五月底至六月底,据不完全统计,被敌船烧毁船只达13条(惠安有三条),海匪抓去七条,绑架三条,一般渔民因缺乏组织,为了生产都与海匪妥协,我们在处理这类问题也感到压力。只抓生救会,尽量鼓励渔民想出路,跑浙江、跑汕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