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作家们密切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写出了一些在较开阔的社会背景下反映现实概括社会矛盾的小说。这些小说在艺术方式上具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性特点,给现实主义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近出版的“大上海小说丛书”之一的孙颙的长篇小说《烟尘》即是一例。 当过知青的孙颙以描写知青生活踏上文坛,初期的作品大都追溯逝去的岁月,反思历史的教训,主人公以先进青年居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艺术上的执着追求越益明显地表现在两方面:始终紧贴时代,直面人生,及时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既展现生活的美、青春的美,又不回避历史进程中的苦难和曲折,两者有机融合,形成了他创作中昂扬向上的基调和引人思考的特点。与此同时,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和多元多样的文学景观,在主要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旨趣进行了表现形式多样化的试验。新问世的《烟尘》是现实主义的,又体现了近年来他之于文学新写法的追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大上海小说丛书,顾名思义是以反映上海的生活为主要的艺术追求和价值取向的。《烟尘》以90年代为视角,将居住“海上别墅”几幢洋房中的方家、汪家孙辈推到舞台中心,通过他们今天的活动,引出前辈的故事,和他们与邻居老翻译家夫妇、法院院长及后代、书画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家庭的争斗,爱情的纠葛,世事的变迁,生活的沉浮……人生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构成了大都市一角的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由于内容庞杂浩繁,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而又贴近生活,从时代背景的渲染到细枝末节的纤缕毕现,无所不包,因此在小说营构过程中通过什么方式拓展艺术容量和空间,传统的叙事模式怎样发展超越,对小说的成败至关重要。与作者以往中短篇小说相比,这部长篇所采用的新写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开掘人物的心灵空间。作者以前作品的主要人物大多为先进青年,人物形象略显单薄。《烟尘》打破了所谓主要人物、陪衬人物的某些固定模式,把焦点对准上海的芸芸众生,同时,由过去着重写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细节描写的外部化转向注意开掘人物心灵空间的内倾化,即把笔触直接伸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体验和情绪,包括对人物内心世界深处的潜意识的披露。 小说的爱情描写占了较大篇幅,它为开掘人物的心灵空间提供了舞台。作者并不致力于探索新的爱情观念,也不停留于一般的缠绵悱恻的恋爱矛盾,而是力图通过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爱情生活中的内心感受、心理体验来刻划人物的性格。因为爱情最能检测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人格情操的高低。爱情,又总是一种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和道德观念相联系的社会现象。作品在刻划人物爱情生活中的内心世界时,与一定的时代社会背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写,更深化了人物的性格,发掘隐藏于爱情婚姻中的社会内涵和思想底蕴。 先剖析一下“火柴大王”方家的孙子方无忌与“官宦世家”汪家的孙女汪可可的爱情。两人的年龄相差十多岁,且两家存有宿怨,他们之间产生爱情有点不可思议。小说没有太多的热切的情爱倾诉,以及摄人心魄的场景描绘,主要通过两人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的披露,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情合理展示了这一奇特爱情的全过程。同为邻居,两人早相识。在汪可可心中,方无忌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大哥哥,方无忌出国后,他对于汪可可,成了遥远的梦。汪可可真正发现自己感情的秘密,是在听到方无忌结婚消息的时候。那一夜,她无忧无虑的内心世界,竟然浪涛滚滚,青春情感的激流,把浑身热血裹卷着,在娇嫩的皮肤下奔腾呼啸。在方无忌回国后,尽管没有来往,她的心明显快乐了许多。方无忌回国后在外资公司工作,与仍在太平洋彼岸不愿回来的妻子离了婚。对于流产的婚姻,方无忌在失望之余希冀从可可的纯真中找回爱的信心。和汪可可在一起时,方无忌对自己内心冒出的感觉和情绪常有点惊讶。他觉得自己变年轻了,心海纯净起来,仿佛他没有走过充满荆棘的道路,也没有趟过混沌的泥水,他找回了多少年前就失落的纯情的心。当他离开可可,面对现实时,他是一个披着盔甲的硬汉;可是,在姑娘身旁,他柔情似水,既像难舍难分的情人,又像关怀体贴的兄长。能让他有这样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正是可可的魅力所在。这不由使人想到莫里哀的一句话:“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会我们重新做人。”随着两人交往加深,双方都感到关系变得相当默契和美妙,有时只要变换一个目光,彼此就心领神会,仿佛千言万语尽在其中。汪可可常常苦思冥想,心潮翻腾:我怎么会爱上他,自己也讲不清楚,他的影子似乎一直在我面前,赶都赶不走。而方无忌则在内心深处痛苦地承认:与遇到过的所有女子相比,汪可可都是无可挑剔的,她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女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迹。有几段内心世界的描写特别细腻动人,例如方无忌为了接近汪可可动足脑筋,先想出用公司的车子装做巧遇接她下班的妙计,接着又在她高贵风韵面前望而却步,尔后又自嘲懦弱胆小,最后鼓起勇气实施行动,饶有情趣,生动感人。再譬如在扬子江大酒店共进的第一顿晚餐,一波三折,回环多姿,心理活动委婉曲折,扣人心弦,写得很美,它仿佛把爱情升华为诗,熔铸在有限的文字里。总之,两人的爱情历程呈现的是一个于委婉细腻中洋溢着真、善、美的天地,在面向未来的期盼中跳荡着生气和活力。 作为对照,小说还写到一个魂牵梦索遗恨终身的爱情悲剧。汪可可的姑姑汪雪菲,40年代末期还是一个迷人的女学生时就与一个前来上海策划起义的年轻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如醉如痴,难舍难分。由于形势危急,年轻人不得不撤离上海,从此,一去不返杳无音讯,卷走了汪雪菲生活的阳光和希望。她40多年孤身一人,度日如年。当小说的故事开始时,她已从一个充满憧憬的纯情少女变成了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她再也无法收回常常令女孩子陶醉的情愫。我们从她内心隐藏着的外人难以窥探的痛楚中触摸到了这颗在爱情中挣扎、煎熬的心。汪可可是汪雪菲翻版,汪可可的风度气质是姑姑调教成的,姑姑是可可的偶像,可可是姑姑的骄傲,两人都一样的聪明美丽,丰姿卓绝,珍惜纯真的爱情。但汪可可并没有把爱情看得像哈达般一尘不染,方无忌的年龄和婚史,对她似乎并非难以跨越的鸿沟,她甚至不对方无忌过去的感情世界作过多的探询,就听凭心灵的呼唤,勇往直前。汪雪菲对初恋的忠诚是珍惜纯真感情的表现,然而,对于爱在人生急流的荡涤下可能产生的种种变形,她不像可可从容豁达,她比可可生活得沉重。究其原因,是不同的时代社会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