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曾敏之先生经历丰富、学识广博,散文创作直面社会人生。以诗心史笔著文,是其散文创作的重要美学特征。其散文艺术笔触灵活不拘,展示出灿烂多姿的艺术风采。 一、历经风霜的文坛宿将 在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有一批文化人以自己的才情、学问与见识,在辛勤地笔耕,他们贯通中西,融铸古今,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特别是那些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关乎人生智慧,纵横宇宙天地的杂文、小品,可谓香港文学的重镇,也是香港报业的一大特色,其“数量之多、篇幅之短、内容之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说独一无二。”[①] 在香港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文坛宿将曾敏之,以“书生报国,秃笔一枝”自许,凭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博古通今的深厚学养,发挥敏锐简劲的诗心史笔,或缅想故人,追怀往事;或讥弹时弊,针砭世风;或援古例今,阐发人生智慧,显示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 曾敏之现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是位众望所归的资深老作家。他早在三十年代就从事文学活动,有小说、散文发表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和司马文森主编的《文艺生活》等刊物上。1940年出版散文《拾荒集》。四十年代,他是重庆《大公报》的一位知名记者,先后发表优秀报告文学《周恩来访问记》、《闻一多的道路》等。五十年代初期,从香港来到广州工作,出版《鲁迅在广州的日子》、《岭南随笔》等著作。1960年在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致力于文艺理论和古典文学研究。1978年冬返香港从事文化工作。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版了《观海录》、《望云海》、《诗的艺术》、《文苑春秋》、《听涛集》等专著。《观海录》一书于1989年获得全国优秀杂文奖。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曾敏之以“记者敏锐的目光,学者深刻的思考,作家生花的妙笔”,[②]勤奋写作,纵笔所至,文情并茂,可谓成果丰硕。特别是近年他“伴着澎湃的海涛声”写下的一百多篇杂文、小品,“或梦故人,或怀往事,或惊世变……把这种种反映于思想感情,”[③]视野开阔,析理透辟,既表现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赤诚的忧民报国之心,又抒发他对故人的怀念之情,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直面人生的宽广视野 在曾敏之近作的一百多篇散文中,有的抒发作者人生感慨,表达对故人好友的真挚感情,赞美坚贞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有的讥刺现实社会的流弊,表露作者的隐忧;有的畅谈人生智慧,讲求人生哲理。虽然内容庞杂,角度不一,文笔多变,却并非是逃避现实,玩物丧志的“小摆设”,而是直面人生,关心国是,以表达作家“书生报国”心愿的篇章,显示其富赡的学识与高尚的人格。 作为一位饱经社会人生风云变幻的作家,曾敏之对于动乱岁月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创伤,给国家带来的灾难,是有着切身感受的。他在《往事》、《感旧抒怀》、《静境》等篇章中,追怀“文革”那“匝地繁霜老白苹,满园黄叶动秋声”的动乱岁月,慨叹那场“几乎斫断了民族生机”的人为灾难。时常萦绕心头的,是一种“感旧伤怀”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往往与作者对于国家民族的忧患心绪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的创作心境,因而奠定了他作品中沉郁的情感基调。作者通过自己的文笔,表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艰辛,传达自己经历“文革”浩劫的生存体验,从中我们似可感觉到杜甫那“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思想情怀。 曾敏之时常缅怀经历“文革”浩劫的文坛作家和友人,为中国知识分子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而扼腕长叹,同时又时常在笔下展现知识分子遭逢人生劫难时的高风亮节,读来真切感人。《正气在人间》等一组文章,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文坛前辈巴金崇高的“爱国忧民情操”与“于发声处发金声”的作家良知;表现沈从文那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君子坦荡荡的胸怀,俯仰无愧于天地之间的正气”,描述梁漱溟那“堪称风骨铮铮的一代大儒、刚直不阿的知识分子典型”。此外,《重话子冈》、《悼荒烟》、《绀弩三年祭》等文章,作者以深深的同情与凝重的笔触,追忆昔日友情,感叹人生遭际,笔端凝聚感情,读来感人肺腑。在这些文章中,曾敏之特别注意揭示人物的高尚人生情怀,高扬知识分子的典型个性与理想情操,常常是寥寥几笔,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以情感线索,串起与人物有关的种种回忆与联想。可以说,这类缅怀故人以彰显友情,追怀往事以寄托幽思之作,与他早年的怀人文章之笔法如出一辙,他总是以一腔真情展现人物的为人治学风范,表达自己对于文坛前辈的真诚敬意和对于友人的真挚情谊。 曾敏之另外一类关乎世情时事,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的杂文,则更直接表现了他直面人生,感时忧国的心态。他博通文史,关注国事,对于发生在国内或香港的时事,常以史家手笔,以古论今,透视社会现状,揭示弊端,警策世人,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与社会参与意识。我们知道,随着国内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钻改革开放的空子,党内也出现腐败分子以权代法、贪污腐化的现象,一些人热衷于金钱利禄,求虚名、重实利、学子向学无心等等。面对种种社会现状,曾敏之以敏锐的目光追踪社会变化,灵活地运用杂文武器,发表了一系列与时代同步,颇有份量的杂感时评,继承与发扬了鲁迅杂文的战斗精神。诸如:提倡民主的《一言堂考证》、《议政风》;反腐倡廉的《明暗之间》、《廉贪述古》;谈任贤使能的《不要“屯才成朽”》、《青史是非分》;批评世风浇漓的《从树碑立传说起》、《忧思》等等,剖析犀利,一语中的,匡正时弊,张扬真理,进行广泛、尖锐、巧妙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