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泰丰(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发言摘要详见本报(4月17日)一版 陈昌本(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山东文艺出版社出了本好书,值得祝贺,让人高兴。山东的精品力作越来越多。《车间主任》一到手,我马上看了。我很喜欢读,放不下,一读到底。这部小说头一版印了八万册,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值得思考。它为什么吸引人?我想,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写工厂、工人生活的文学作品比较少,反映当代工人形象,特别是新人形象的作品太少。《车间主任》是一部反映新人形象的书。小平提倡“努力反映新人形象”,《车间主任》则写出了一批社会主义当代工人形象,也就是新人形象。车间主任段启明是新人形象的代表。从他身上体现了集体主义思想、关心爱护同志、当家做主为国分忧……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不是“高大全”,让人信服。肖岚这个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虽然后来当了模范,但仍是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的人。文学呼唤“新人形象”,张宏森在努力实践着。他是成功的。二、《车间主任》是一部反映工人生活有深度、有广度的书。它呼唤社会和人们关心工人、关心企业面临的困境,正视市场经济下人们心理的不平衡。在当今,“心理的不平衡”带有普通性。这部书,反映工人之间的真诚,是震憾人心的。这也正是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三、这是一部用人物命运吸引人的小说。不像以前的小说靠编故事,也不像一些新小说。这部小说不是写一个人的命运,而是写一群人的命运,“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人们最关心的就是人物的命运。四、结构上的特点。通过一个车间,将众多的人物牵进去。这种结构很不容易掌握,张宏森都能做到,他是下了功夫的,也是有本事的。总之,这是一本有独到之处的好书,值得推荐的好书。 王巨才(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我对张宏森同志了解不多,但印象很深。他的《西部警察》写正义大气凛然,写邪恶入木三分,写两方较量惊心动魄,受到普遍的认同和赞誉。他曾经说过:“当代作家应该讲述什么,决定着他怎么讲述。”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文学观念对于创作的重要性。的确如此。宏森同志没有醉心于所谓私人体验的宣泄,没有沉学于所谓历史迷雾的追索,而是始终在现实生活的矛盾中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在时代脉搏的跃动中探求生命的价值,既把个人命运溶进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实践,又能在社会潮流中保持自己深沉而独到的思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宏森同志的这部新作《车间主任》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垂爱,可以说是在我期盼和意料之中的。去年十月,在文学界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宏森同志就透露过小说即将脱稿的信息,并表示“我写作是在偿还一笔债务”。我理解,就是对于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和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礼赞和回报的激情,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现在看来,宏森同志的《车间主任》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现实主义回归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又一部扛鼎之作。小说笔调深沉而不低沉,冷峻而不冷漠,既刻画出中国工人阶级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魅力,又揭示了在经济文化转型的阵痛中人们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深层变化,既挖掘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凸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处处折射出社会进步的新希望、新契机,发人深思,给人力量。宏森同志的创作之路是一条深入群众、拥抱时代、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的充满希望和生机的道路。作家下得去,作品才上得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是社会主义文艺兴旺发达的最深刻的根源。宏森同志的成功在这方面给我们以诸多有益的启示。我热切地期盼有更多的青年作者从这样的感悟中继之而起,真正把自己的崇高劳动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潜心创作,厚积薄发,为我们这个充满创造激情和令人庆幸与自豪的时代奉献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郭运德(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副局长):《车间主任》是近年来不多见的反映当代工业题材的优秀作品,具有一种艺术的震撼力量。我还将作品推荐给了上影厂女导演史蜀君。今天她也来参加了研讨会。《车间主任》的艺术震撼力和比较优秀的文学价值表现在以下几点:一、不是一般的描写工厂,让事件淹没人物,而是注重写一群鲜活生动的人。表现他们内在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的发展。细致入微地描写出“转型”时期人们生存的境遇、态度流变的过程。段启明为了他的车间和工人,充满了人情味,将个人的命运同工厂的命运连在了一起。通过一个车间、一个大型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过程的一系列描写,歌颂了工人阶级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二、不是单纯的写车间。车间是开放式的,不是封闭的。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和人们的价值。三、我最感兴趣的是作品避开了冗长的车间描写。这几年写工业题材,写改革,大多写的是事件和空泛的议论,很少有人物。而《车间主任》写了一大批人物,这些人物都非常丰富。刘义山是个非常感人的典型的老工人形象,在烫伤了腿而又不能算“工伤”的情况下,引着痛苦,默默地奉献着,为创造价值而生存;永远和工厂连在一起的李万全,出狱后失去了工厂,感到是一种最大的耻辱……每个人都是有性格的,栩栩如生的。他们之间情同手足,在困难时寻找光明的前途。他们激昂的斗志,不懈的追求,表现了社会的正气和阳刚之气。他们是企业的希望。 雷达(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文学评论家):一、作品自始至终吸引人,表现在作者对工人地位、价值的关注。他不僵化的牢骚,而是面对市场经济,思考当代工人怎么办?在转轨的今天,只能向前看。二、不像以前的作品表现在困境的展示上。它越过了这些东西,力图写人,写当代工人的形象。三、缺点:电视语言与文学语言的转换,文学被挤到一边去了,缺乏心理刻画。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何镇邦(鲁迅文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这部书,是现实主义回潮中的重要作品,也是工业题材突破性的优秀作品。这部书,写法基本是写生活“原生态”,真实度高,老百姓爱看。作品写了车间、家庭、遭遇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表现了一种温柔的人道主义。“原生态”也带来了某些毛病,如人物多,情节缺乏节制,结构松散。这部作品,是一种“套种”,小说和电视剧同时出现。电视转换快,但有点散;而小说需抓住情节主线。小说和电视不能“两头甜”。 韩瑞亭(文学评论家):接到作品后,开始是不经意地翻翻,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因为它盛着满满当当、沸沸扬扬的生活汤汁。这部长篇所提供的东西,可能要比何申谈歌关仁山的一些写底层生活的中篇加起来所有的东西还要显得充实和完整,毕竟是包容量较大的长篇。他们三人的作品当然很好,但多少显得有骨无气,这个作品却是有骨有气。古文论讲究“文以气为主”,所谓“气”或许是指流贯于作品之中的精神力量,读《人间正道》感到能提气,但又似乎虚了一些,不像这部作品沉实有力。作品刻画了一群有个性有现实感的工人形象,实际上这些底层工人的生活命运也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不善待这些工人,没有天理,社会也没有前途。恋旧情绪,透过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歌、领袖雕像、秧歌舞及一些人物的感情流露出来。这种充满矛盾的奇特现象,一方面显示着低层人物的观念情感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艰难,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人们对于转型期社会存在的腐败现象、拜金主义、社会不平等丑恶东西的不满和抗争。这种东西作为对生活现状的揭示是真实的,若作为值得保留的东西予以肯定就不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