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创作曾被作为文艺发展的方向而加以提倡。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赵树理这位先行者的后面并没有发现多少赵树理式的人民作家。这给“赵树理方向”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无疑留下了极大的遗憾。 难道赵树理的创作真的是高不可及的范本?难道“赵树理方向”是脱离创作实际的对新文艺工作者的过高要求?或者说,赵树理及其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赵树理创作的主题思路和审美取向的论述,拟对上述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并进而分析赵树理的创作对当前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启迪意义。 一.核心和内蕴:革命的功利主义 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政权只要注意到艺术,自然就总是偏重于采取功利主义的艺术观。……不该以为,功利主义的艺术观好象主要是革命者或一般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们所特有的。”[3]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文艺,任何文艺都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某一个阶级的思想倾向、观念意识,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 赵树理是来自人民大众中间,经过党的多年培养教育和革命战争洗礼成长起来的革命作家。他对党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对人民大众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自觉地用手中的笔去为党的事业和现实斗争服务,表现出坚定的党性原则。他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斗争,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战斗力。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他解释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4]这番话说出了赵树理的创作动机。他有十分明确的创作目的,他要用笔来“干预生活”,揭露现实中存在的矛盾。这就使他的作品贴近生活,与现实密切相关。他写《小二黑结婚》,是因为看到当时新解放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民主觉悟不高,存在着严重的封建传统观念,他认识到如果不改变农民的落后意识,年轻一代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他写《李有才板话》,是由于发现在工作中类似章工作员的人很多,老杨式的干部太少,而要做好工作,需要提倡老杨式的工作作风。他写《锻炼锻炼》,是要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思想。他写《三里湾》,是要探讨农业合作社该不该扩大的问题。诸如此类,赵树理对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加以深入研究而后用小说的形式加以具体生动的表现。他的小说大都是这样写成的。 某些论点对赵树理的批评、指责集中在赵树理的创作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上。在他们看来,文学就是“文学”,是不能配合现实斗争,不能为政治服务的。他们以这个标准来贬低、否定赵树理的创作。有人甚至把十七年文学中出现的“赶任务”、“写中心”都算在赵树理头上,这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赵树理提出文学为现实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他长期参加实际革命斗争的结果。在斗争中他认识到,作为有着无产阶级思想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革命作家,必须要反映和描写现实斗争,决不能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而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出众的艺术才华,使他能够把自己的感受熔铸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他正是以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福贵、孟祥英、吃不饱、小腿疼等一系列具有很强典型意义的形象来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达到了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目的。赵树理的创作与“赶任务”存在着极大的区别。对于那种上级有什么口号、指示就去找什么材料应付的做法,赵树理是反对的。他指出:“这种赶任务的办法,往往是写不出好作品的。”[5]他认为,作家离开了群众才会有赶任务的问题,只要不脱离群众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上级作为任务而提出来的号召,都是在群众中、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问题,如果作家生活在群众中间,参加社会现实斗争,对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那么他写出的作品就会与上级的号召相吻合,就不会感到是在“赶任务”。因此他认为一个真正与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的作家,一个对现实斗争有着切身感受的作家,是不存在“赶任务”的问题的。赵树理的优秀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福贵》、《锻炼锻炼》、《登记》、《邪不压正》等,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问题而把它们作为题材及时自觉地写出来的。正是由于他对现实有着深刻认识,因此他的作品既不是“赶任务”图解政策,又很好地达到了为现实斗争服务的目的。 赵树理是一个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家。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和革命斗争的锻炼,使他自觉地坚持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这使他的创作与那些逃避现实、描写风花雪月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迥然有别。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对现实对人生对文学的深刻认识,又使他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地去写那些概念化公式化的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赵树理独特的贡献在于他不是浮光掠影地去反映生活,而是抓住了生活的本质。生活在一个崭新的天地里,赵树理没有满足于对新生活、新事物、新世界的歌颂和赞美,而是深入生活,冷静地谛视现实,捕捉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它们用生动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以引起人们思考,达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目的。赵树理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变革和新旧交替时期人们的思想矛盾及社会生活。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极少有人能达到赵树理那样的现实主义深刻性。赵树理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实践了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主张。 如果对赵树理的小说进行系统考察,我们就可以发现,他的创作既配合了各个时期的现实斗争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四十年代初期,赵树理一方面看到解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另一方面认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观念给农民的思想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广大农民尽管生活在新的社会里,但封建观念和迷信思想并没有消除,而这些旧意识旧观念如果不予以克服,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进步。基于这样的认识,赵树理写了《小二黑结婚》,塑造了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个封建观念和迷信思想的代表人物,通过对这两个典型人物的细致刻划,揭示了旧观念对人的束缚和毒害,而又借这两个人物的最终转变,反映出新思想新观念战胜旧思想旧观念的历史必然性。土改时期,赵树理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党的干部缺乏新的时期农村工作经验,存在着不良的工作作风,广大农民还没有被真正地发动起来,因此他写了《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等优秀作品。《李有才板话》在塑造农民形象、描写农村阶级关系的同时,通过对老杨和章工作员这两个党的干部工作作风的对比,提出了新时期农村党的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发人深思。《邪不压正》则提出了从思想上彻底打倒封建主义,普及民主思想,提高农民政治觉悟的问题。封建政权被推翻并不等于农民已把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还需要作十分艰苦的努力。合作化运动时期,赵树理的创作在全面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及其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着力揭露了阻碍合作化运动的消极落后因素。《三里湾》以其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深刻描写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成就。作品没有局限于对正面力量、新生事物的歌颂,它通过对“铁算盘”马多寿、“翻得高”范登高及袁天成等新老中农形象的描绘,揭示了消极落后思想对合作化运动的阻碍,从而表现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艰巨复杂性。《锻炼锻炼》进一步指出了农民中落后观念的严重性。小说主要描写了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有着严重私有观念的落后妇女形象,揭示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相当充分地说明了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是一场艰巨的斗争,而要改造农民的私有观念,则是一场更为艰巨、更为持久也更为重要的斗争。到六十年代,赵树理针对一部分青年出身农村却又鄙视农民,不安心农业生产,写下了《互作鉴定》和《卖烟叶》等作品,提出了青年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