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于1996年11月22日至26日在海口市举行。来自全国14个省市13个民族的学者、专家50多人,就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和强化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等课题,展开了积极的研讨。 大家认为,新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在,在经历过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创作高潮之后,已经步入了一个持续拓进的平稳发展阶度,许多民族已逐步形成本民族的作家队伍,作品的数量以及质量呈上升趋势,一批反映民族性质和时代观念的佳作得到读者的普遍承认。当代的少数民族文学,正受到来自两个方向上的吸引力,其一是民族传统;其二是人类共性。我们所处的时代,仍是文学具有民族属性的时代,同时又是文学超越单质文化规定的时代,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是独特的,同时又都不是完全摆脱了与他民族文学交流的封闭个体。因此,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必须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特点,这是发展民族文学的基本条件,但是,民族文学创作还必须走出传统,走近现代,冲破地域等狭小范围,寻找传统与时代的契合点。各民族文学在越来越鲜明的交流互动状态下的自主发展,可以说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民族文学的基本格局。 当前国内的严肃文学发展正经历着种种坎坷,民族文学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在这次研讨会上,各民族学者分析了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指出,只要我们与民族作家们彼此勉励,勇于开掘广大读者关注的题材领域,提高作品的艺术力度,民族文学创作是完全可以摆脱困境而长足发展的。而当前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大潮和各民族间文化的开放、交融,无疑为民族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创造了新的机遇。 与会同志还就民族文学的评论和研究交流了看法。他们认为,多年来存在着的民族文学创作相对繁荣而民族文学研究相对滞后的状况,经过评论界与理论界的不懈努力,已有明显的改观。但是,与自己的研究对象——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相适应,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仍需从自己独立的品格,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视点,从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等不同方面进行探讨以及准确地把握和揭示民族文学的丰富内涵和多方面的意义,这无疑仍是民族文学研究者需要解决的课题。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黎村、苗寨,考察了少数民族的民风民情,增加了许多民族生活的感性知识。大家认为,民族文学的评论和研究与创作一样,需要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和理解,这样的评论才能切中首綮。 研讨会上,近年来为民族文学辛勤耕耘的52位会员和10个单位,获得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潮之阳杯奖”。 这次研讨会和评奖活动,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少数民族文学分会和海南潮之阳寄宿学校主办的,该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吴重阳和潮之阳寄宿学校校长、广东民族学院郭小东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学评论家刘锡诚、海南省文联主席黄海、作协主席韩少功、江苏吴文化研究会会长徐采石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