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化文本的理论构造,体现于众多文化学术名人的文化文本的理论升华与结晶之中。这种升华与结晶需要他们自己或别人为之提炼和作出理论概括。鲁迅文化文本的这一步工作,则集中凝结于鲁迅学之中。鲁迅学作为鲁迅文化文本的理论概括总体和分论所构成的体系,便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理论构造的一部分。由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鲁迅学也就成为这一民族现代文化文本的重要的理论构造部分。 每个民族在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批集中、凝聚、积淀、代表这个时代的文化总体的杰出大师,其思想和著作足可成为民族文化文本的人格化表征。在这种成批的代表人物中,又会有居于前列,具有更充分、更主要、更突出、更有代表性的几位大师,成为主要的代表。鲁迅,作为“五四”以来产生的一批中国现代文化大师中的佼佼者,便具有这种代表性。他的创作和著述的成就,他的思想高度、深刻、全面、突出地反映出中国20世纪的基本社会状况,以及这种思想在文化含量、思想深度、民族特征上的杰出成就。他的活动领域和影响的广泛,包括这种影响的直接地或通过各种文化中介的泛化、深入于广大民众之中,还有他的文化—心理性格的足以代表中国现代民族主题和主体,如此等等,都说明鲁迅是诸多中国现代民族文化文本中的杰出代表。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可从他的文本中“读”出中国人的现代的文化性格的演变和发展,并且这一文本在塑造着,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性格。 鲁迅不同于他的同时代人中的另外一些杰出代表,他以其创作和思想,广泛深入地影响了整个民族的各阶层人,并触及他们的思想灵魂;也以他的创作和思想提出和回答中国民族发展的根本问题。他不像其他的一些文化大师,不免局限于各自的专业或某些领域。他特别着力于揭露、解剖中国国民性,寻求中国国民性格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出路。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鲁迅便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文本的杰出的和特殊的代表。 当鲁迅比之“五四”思想文化领空上的耀眼群星稍迟一步出现于文坛上时,立即引起分外的注意和应有的高度评价,从这时开始,他也就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以后,随着他的创作、活动、事业的发展,他的影响越来越扩大和深化,对他的社会阅读和接受,以及对他的诠释和研究也在日益发展,累积着日后成为鲁迅学这一学科的认知和经验的资料,也升华出若干理论的概括,其范围远超出文学一隅而广及整个文化领域。而且,这些解读、诠释、接受、评价和总结,都同中国民族的历史主题、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母题,同探寻民族的出路和文化的转换紧紧相联。这样,就使“鲁迅研究”这一文化学术工作和业绩,同整个民族的沉沦、苦难、抗争、挫折、战斗和苦思求索紧密联系在一起。 鲁迅研究,在每一个“重读”和诠释的新周期里进行,总是和全民族的命运主题,同时也就是文化主题紧密相关、紧紧结合着。这是它的研究对象,即鲁迅的文化文本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鲁迅的文化文本的全部形态,无论是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还是学术著作、翻译作品,以至书信和他所从事的文学—文化工作的实体(实际工作)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文化方向,总体上、本质上都是同时代精神、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自由解放的斗争,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因而这就决定了对它们的研究,既是对鲁迅的研究,又是对民族的命运与出路、文化的发展与建设的探索。两者是不可分的。这里,便不能不蕴含着有机结合的两种“双相”研究成果,一个是对鲁迅的解读、诠释和接受的“近期的”、“切时的”、“具体的”成果,和“远期的”、“长久的”、“一般的”成果,两者结合在一起;另一个是,对于民族命运和出路、文化重建与发展之探索的近期的、切时的、具体的成果同远期的、长久的、一般的成果的结合。这一两种“双相”结合的成果,体现于具体的、个体的研究论著中,有的“一相”(前者)突出,过后失去轰动效应与恒久价值,而成为历史档案;有的“一相”(后者)厚重,过后仍不失其认识价值,甚至越显其思想光芒,而成为有意义的历史文献,进入鲁迅学的文化积淀之中。这些,也同时进入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建设的总积淀之中。这也是鲁迅的文化文本的性质和它所决定的鲁迅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的。 鲁迅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鲁迅关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出路,中国国民性改造,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问题的思想、言论和作品等等;第二个层次,是研究与总结鲁迅文化文本的行动意义与实际效应,和鲁迅的实际工作与社会行为的文化文本的意义内蕴;第三个层次则是对于鲁迅作为作家的产品(文学创作)的审美文化与一般文化的意义的研究。这三个层次都各自有其理论的概括和结晶,同时,各层次之间又相互渗透而融汇,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的理论构造和文化内涵,自然地就成为建设中国现代文化,形成中国现代文化文本的理论构造的一部分。 在鲁迅研究的第一层次上,研究者们所提出并作出回答的问题,总是“鲁迅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针对中国民族之生存与文化之复兴的根本问题,作出了怎样的批判和建树”。在第二层次上,则从对鲁迅的小说、散文、散文诗,特别是杂文这一鲁迅独创的文学—文化文本的深层意蕴的分析,从对鲁迅在他的生平的社会活动、文化创造和文学创作实践层面,剔抉梳理出他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建树。在第三层次上,则更多地、具体地对鲁迅的小说和杂文进行思想的、艺术的分析,寻求其中的深层文化意蕴和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具体贡献。在这几个层次的相区别又相渗透而至融汇的研究成果中,总是体现着这样的总体精神和表现于几个重要的方面:中国如何从苦难走向求生存争解放的道路,为此,要怎样清除中国文化传统沉积物的污障,怎样克服中华性格中的劣根性,并从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和新的中国人。这样一个总题目、总精神总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上:(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道、释三家及其综合),鲁迅对此所作出的剖析与批判;(二)如何认识中国国民性中的劣根性,它的表现、它的症结和对待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鲁迅对此所作出的基本论述和提出的基本原则、基础理论;(四)对了这种种建设,如何对待“当面之敌”和“惨淡人生”,鲁迅在这方面的抗争、奋战、思索与实践;(五)为了这种种建设,如何对待“具体的”当前的西方文化思潮与文化现状,鲁迅在这方面的论述、实践和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