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台湾文坛,陈映真是引人瞩目的一位作家,评论界对这位“文学的思考者”给予了充分肯定,有的把他誉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有的称他是“当前台湾少数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陈映真,1937年11月6日生于台湾竹南中港,原名陈映善,笔名陈映真是为了纪念夭亡的孪生胞兄永真而来的,其另一笔名许南村是专门用于评论写作的。1944年陈映真随家迁居台北莺歌镇,1957年毕业于省立成功中学,考入台湾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在这成长过程中,陈映真经历了胞兄夭亡,家道中落,养父去世等人生悲剧,也许正是这种灰黯生活带来的挫折、败北和困辱,引发了陈映真的审美灵感和知性火花,使他踏上了文学寻梦的坎坷旅途。早在小学六年级时,他就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感受了文学无穷魅力。这之后,他不断从中外名作中吸吮精髓,铸造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文学品性。他既冒险阅读30年代的“禁书”,如鲁迅、巴金、茅盾等人的文学著作和马克思、毛泽东等人的社科著作,也广泛涉猎契诃夫、芥川龙之介等人的经典名作。唯其如此,他自1959年发表处女作《面摊》后,便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将军族》,中短篇集《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第一部),理论文集《知识人的偏执》等。这之中,不少作品在台湾文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并获得文学大奖,如《累累》获得了第十届吴浊流文学奖、《山路》获得了“中国时报小说推荐奖”。文学创作虽让陈映真体验了审美带来的愉悦,但也使他历尽了人生艰难。陈映真认为作家应当是个思想家,应当不断地追求并捍卫真、善、美,因而他用交织着基督精神、人道主义和马列思想的理性灵光谛视并批判冷战民族分裂时代衍生的病态,而这种叙事策略势必不能容于台湾那种强权政治话语,因此他先后两次下狱,1968年被捕,在屏东、火烧岛被禁七年;1978年10月3日再次被捕,36小时后获释。但这两次受迫害并未消解陈映真执着的审美追求,反而更激发了他的满腔诗思,创作了一系列内蕴历史质素和涂抹时代色彩的文本,从而让他无可争议地成为台湾文坛上最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作家。 1959年9月15日,于《笔汇》一卷五期上发表处女作《面摊》,叙述了一个“老掉大牙的人道主义故事”。在都市繁荣的角落里,那相依为命,相濡以情的一家三口在承受“贫”、“病”的宿命安排时,那位长着困倦热情大眼睛警官给予了些微温暖照顾,让他们深深感动,终生感激。小说诗情洋溢,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1960年1月,于《笔汇》一卷九期上发表《我的弟弟康雄》。弟弟康雄是个富有爱心的小知识分子,追求乌托邦社会的和平、自由、平等、快乐,幻想创办学校、医院、孤儿院来造福贫民,但这位热情的理想主义者“没有雪莱那样狂飚的生命”,现实世界只在一个仓库里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在物质和精神双重挤压下,他心中的焦虑无法排遣,于是在绝望的颤叫中“撕掉自己的生命”,对抗冷酷的现实。 1960年3月,于《笔汇》一卷十一期上发表《家》。“我”是家中的长子,虽然十分清楚地洞穿并厌恶那些村人们善心的期待,也终于不得不在其虎视眈眈中听任着摆布驱策,向那扇人生窄门靠近,表演那永远演不完的凄惨的戏。 1960年8月,于《笔汇》二卷一期上发表《乡村的教师》。乡村教师英锦翔是个热爱乡土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从南洋战场奇迹般死里逃生回到故乡,他走出了那场灭绝人性的战争硝烟,萌发了改革乡土的热情,做上了乡村教师,决心把智慧的种子播进黝黑孩童的心灵,使其成为建设乡土的新一代。然而,战争的乌云再一次遮住了故乡天空中美丽的红日,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迷梦,他陷进了绝望的泥淖切脉自杀。 1960年9月,于《笔汇》二卷二期上发表《故乡》。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哥哥的堕落来映照故乡人性的迷失。哥哥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怀抱温情主义处事待人,因为热情和理想的驱使,他放弃高尚而且赚钱的开业医师不干,却来到焦碳厂做起保健医师,白天在工厂里像炼焦工人一样劳作,晚上在教堂祈祷,他希冀自己的热心让所有的人归依耶稣脚下,像小羊聚集在约旦河旁。但父亲病殒,家道中落,那些昔日谄媚奉承的笑容一变而为冷若冰霜的脸色,冷酷漠视者,有之;落井下石者,有之。这残酷的世相使他一下子动摇了理想,冷却了热情,终而由“天使”堕落成“恶魔”、“赌徒”,“哥哥成了一个理性、宗教和社会主义所合成的壮热地失败了的普罗米修斯神”。 1960年10月,于《笔汇》三卷三期上发表《死者》。这是一篇颇具现代派味的小说。作者通过描写奔丧回乡青年林钟雄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宿命之死亡”、“蠢蠢欲动之性欲”和“自他中心意识”等等灰黑色的形体,这之中交织着“死之迷惑”的灵光。 1960年12月,《祖父和伞》发表于《笔汇》二卷五期。伞是一个注满了乡愁、痛苦的代码,伞是与祖父连成一体的东西,也是与我充满哀愁的童年及生活过的寂寞荒凉的小村连成一体的东西。伞既流通着祖父气息和血液,又给我带来了启示和助力、亲情和爱。小说中,作者深情地叙写“祖父和伞”的故事,激荡着浓浓的亲情和美丽的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