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美国“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SC)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系列文章的一部分,该研究的前三篇文章(概念与历史、科学基础、实践与方法)已经发表,第四篇学习环境与教学技术也即将发表①。本文在总结和分析欧美国家近30年SC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推动我国大学教学研究科学化、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工作框架,以推动我国的SC改革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宏伟愿望②。 首先界定讨论范围,“大学教学研究”主要讨论“如何教”的问题,即教学法的问题。不讨论“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主要由学科专家来决定。也不讨论大学教学管理问题,因为如何管和如何教是两件事。本文共包括4个部分:①大学教学研究的科学基础;②大学教学研究的学科研究方法;③大学教学研究人员的专业化;④简要总结。 一、大学教学研究的科学化 凡谈学科的科学化,必须清楚其科学基础是什么,否则就谈不上科学化。以SC改革为目标的大学教学研究(以下简称“大学教学研究”)的科学基础是什么?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发展研究,即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如何发展的研究;二是学习科学研究,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研究。 大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因此首先要知道18~24岁这个阶段大学生会面临哪些发展任务,然后再研究如何通过大学教育来促进其发展。根据现有文献,大学生在18~24岁期间主要面临四大发展任务:①生理发展,主要指大脑发展中央执行区(EF区)的发展和成熟;②心理发展,主要指理性和理性能力的发展,包括用理性控制情绪和意志的能力;③社会发展,主要指自我认同体系构建及认识社会和融入社会能力的发展;④专业职业能力发展,主要指培养一种专业技能,确保其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然后开始人生新阶段。上述四大发展任务是由个人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这四大发展任务应该是大学教学的最重要目标。 关于大学生发展,在《打开黑箱:学习与发展的科学基础》一文,已经具体讨论过,故不赘述。这里需要指出,如果教师们知道以下知识点,将对他们理解自己工作的性质、重点和过程等有重大影响。①人脑一直发展到25岁,而且18~25岁是大脑发展的顶峰,并且是大脑发展的关键窗口期。②这个期间大脑发展的主要部分位于前额叶的EF区,这个区域主要负责理性和理性能力。③在这个阶段,大脑通过学习各种抽象理论来发展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能力。各种理论都是某种认知模型,大学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这些认知模型,并把它内化为学生心理和生理的一部分。研究表明,凡是需要长期记忆的东西,大脑都会为其建构相应的神经网。因此,从生理上看,学习是大脑神经网构建的过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为学习了不同的知识,在大脑中构建了不同的神经网,因此才在行为上呈现明显的不同的专业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就是改变学生大脑。具体到高等教育,则是通过理论学习,来发展大脑的抽象能力和理性能力。④教学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建立起专业认知模型,培养其模型创构能力,并通过不断检验自己头脑中认知模型的表征的准确性、逻辑的合理性、推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⑤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后而建立的所有认知模型,会帮助学生形成一些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即“三观”),以及专业性的思维模式和工作能力。正是这些在大学学习时建立的认知模式,对学生日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和从事专业工作至关重要。⑥有研究表明,经过和没有经过大学教育的同龄人,在使用抽象符号、进行抽象思维、分析复杂现象等方面,可以相差1~2个标准差。而这个差距,就是大学学习经验对大学生所做的最大贡献。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学教师不知道学生在大学期间是如何发展的,这令人担忧。 关于人如何学习的知识,即学习科学的知识。这个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积累的学术成果也更加丰富。2012年斯布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德国符腾堡大学心理学家诺伯特·塞尔(Norbert Seel)主持编撰的《学习科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Sciences of Learning),对有关学习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该书不仅包括人类学习研究,还包括了动物学习和机器学习,内容涉及脑科学、神经科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通讯研究等领域,以及教学、精神病学和机器人科学等三个“应用领域”。全书共有4000多个词条,长达3500多页,这是目前学习科学方面最为全面的综合性参考书。根据该书有关条目可以认为在学习研究的漫长历史中,先后形成了四个主要学术传统:哲学传统、实验科学传统、人类学/社会学传统和信息技术传统。(见表1)直到今日,这四大传统仍然主导着学习研究的发展。 由此可见,学习研究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丰富的学术传统的学术领域,已经形成了非常坚实的研究基础。如果大学教学研究以学习科学为基础,那也许在整个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可以比大学教学研究有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笔者主张大学教学研究可以科学化,就是因为大学教学研究是以大学生发展研究和学习科学为基础的。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两个领域的学术发展,已经可以为大学教学研究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大学教学研究的学科化 关于学科化,首先要区别科学化和学科化这两个概念。大学教学科学化是指,大学教学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科学基础,可以为大学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持。大学教学研究的学科化是指,大学教学研究本身如何成为一个学科。学习科学的研究问题是“人如何学习”的问题,但大学教学研究的研究问题是“教师如何教学”的问题。学习科学可以是大学教学的基础理论,但不是大学教学研究本身。如物理、化学可以是工程学的科学基础,但不是工程学本身;人体生理和人体解剖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但不是临床医学本身。大学教学研究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这就是大学教学研究的研究问题和学科性质。 另外,什么是学科化?如何判断一个领域是否能学科化?对第一个问题,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看法是学科是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其有确定的研究对象、知识领域和特定的研究方法。根据当代科学哲学家们的看法,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这三个条件中,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是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决定知识的性质:面对同样的自然界,物理学就是用物理方法研究产生的知识;化学就是用化学方法研究产生的知识;生物学就是生物方法研究产生的知识。社会研究领域也是如此,社会学方法产生的知识是社会学知识;经济学方法产生的知识是经济学知识;政治学方法产生的知识是政治学知识。虽然都研究社会,但由于关注问题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方法,由此形成不同的知识。尽管跨学科研究已经使把方法作为关键区别要素的做法显得有些过时,但我们在对学生做专业训练时,仍然强调“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可见方法作为学科识别标志的重要性。从认知角度看,由于人的认知模型决定人如何思考和行动,因此,方法就在理论之中,理论的运用就是方法。一个学科可以引进和采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论,否则会被认为学科不成熟。因此学科方法论是学科独立程度判断的一个关键。具体到大学教学研究的学科化,我们必须回答大学教学研究的学科方法论是什么,以及大学教学研究者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