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8)11-0042-08 维特根斯坦在其晚年留下了大量关于心理学哲学的笔记,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整理出版了两大卷的《心理学哲学评论》和两大卷的《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最后著作》。在这些论著中,维特根斯坦表达了自己对心理学哲学重要概念和问题的基本看法,尤其对日常使用的心理学术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然而,在当代心理学哲学和心灵哲学研究中,我们却很少看到维特根斯坦的身影,罕见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观点在当代哲学研究中的作用。哈克曾在《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的地位》一书中对维特根斯坦的地位和影响做了一个基本判断,认为维特根斯坦之后的哲学发展基本上背离了他的思想路线。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在当代哲学中缺少共鸣。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文章将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后期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论述,考察他对常识心理学的基本态度以及对日常心理概念的批判,由此揭示维特根斯坦思想在当代哲学中遭受冷落的真正原因。 一、维特根斯坦心目中的心理学 舒尔特(Joachim Schulte)在其著作《经验与表达》(1995)中指出,维特根斯坦曾试图对心理学词汇做出一个整体的梳理,力图由此给出心理学词汇的谱系。然而,由于他对心理学词汇和心理学现象的理解与我们通常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别,因而,他最终没有能够给出这样的谱系。②的确,维特根斯坦曾在《心理学哲学评论》中提出过一个详细的研究计划,看上去似乎是在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对心理学词汇和现象做出分类,例如,他对“感觉”“想象”“情绪”等概念的说明。③但是,维特根斯坦的这种处理方式并不意味着他对这些心理学词汇和现象有着与通常不同的理解。相反,我在后面要表明,他的描述和说明都是有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目的。涂纪亮认为,维特根斯坦没有对心理学概念类型提出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是因为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各个心理学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而不在于严格地确定心理学概念的类型,对它们作出精确的分类。”④然而,从维特根斯坦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其研究目的不仅不是要严格确定心理学概念的类型,也不是要对心理学概念本身做出细致分析。相反,他是要通过描述我们在日常经验中对心理学词汇的错误使用,表明我们对心理学的错误理解以及心理学和哲学对我们日常语言使用的误导。王晓升和郭世平正确地指出,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讨论中对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处理方式的确与通常的心理学家完全不同,但他们认为,这种不同是由于“他的研究方法不是科学的方法,而是他自己所创立的一种对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用法进行描述的方法”⑤。这就更多是发挥性的解释了。因为在维特根斯坦那里,根本就没有这样一种所谓他独创的方法,否则他就会明确地把这种方法作为他“心理学哲学”的主要标记了。相反,维特根斯坦更多是希望通过描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心理学词汇的正常方式,表明哲学中和心理学中对这些词汇的使用完全是对我们的误导而已。 如果说以上学者们对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哲学的解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来看待他的心理学哲学呢?或者说,什么样的解释才可以被看作是符合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真实情况呢?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这样两个基本问题:首先,维特根斯坦在他所留下的大量笔记中是否真的认为有一种所谓的“心理学哲学”?或者说,他在《心理学哲学评论》和《心理学哲学最后著作》中讨论的所有问题是否真的就属于“心理学哲学”?其次,维特根斯坦究竟是如何看待心理学的?他在后期思想中对心理学的基本态度究竟是什么?只有当我们弄清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维特根斯坦在他所留下的这些笔记中讨论的那些有关心理学词汇和心理现象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所谓的“心理学哲学”(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究竟是什么。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论述中,他并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更多是在讨论心理学词汇和心理现象。虽然在他的《逻辑笔记》和《逻辑哲学论》中,他说过“认识论是心理学的哲学”⑥,但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在否定心理学哲学的意义,也就是他一贯坚持的否定认识论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心理学并不比其他自然科学与哲学有更相近的关系。如果认识论不过是关于心理学的哲学,那么,认识论也就不再属于哲学的基础。但这种对“心理学哲学”概念的直接使用和讨论,在他的后期论述中则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他对心理学本身的讨论,也就是对心理学词汇和心理现象的讨论。虽然他的后期著作被冠之以“心理学哲学”的名义,但显然,编者们在为这些笔记冠名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维特根斯坦对心理学的哲学研究,而不是确定维特根斯坦有一种心理学哲学,或者是他对心理学哲学研究有所贡献。按照维特根斯坦后期对“哲学”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心理学哲学也应当是对心理学的治疗活动,或者是对心理学词汇使用方式和心理现象的描述,而不会是“对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哲学研究”⑦,更不是“对心理学概念的分析,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⑧这样,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笔记中,“心理学哲学”(虽然他并没有使用过这个概念)其实就意味着对心理学的“哲学式的批评”,也就是对当时流行的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所做的批判性考察,比如“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笔记,这样的考察和批评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对当时流行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持一种完全批判的态度,认为这些心理学非但没有真实地反映我们实际的心理状态,反而对我们理解这些状态带来了许多误导。例如,心理学总是试图把我们的思想内容或意识状态与外部的事实联系起来,并用这两者的关系去解释心理活动的意义,然而,这种研究方式恰好是错误地把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对心理现象的解释之中。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采用观察和实验,通过对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因果分析,说明事物变化的某些原因和根据。然而,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心理现象的解释却无法完全采用这样的方法。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当我们用事实性的说明去解释发生在我们心中的意识活动,我们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套,似乎我们是在用一种可以观察到的外部行为去说明无法看到的内在的心理活动。然而,我们事实上是无法相信或理解这样做的结果,因为我们无法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正确,如果我们试图这样做的话。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这样去理解心理活动,比如,当我说“我现在有了一个想法”,然后我可以把这个想法说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在说出“我现在有了一个想法”的时候就有了整个的东西。我只有在把这个想法的细节说出来后,才有了这些东西。这就像是说,“我相信他不是机器人”,这句话并没有传递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并不等于说“他不是机器人”。这是一种表达方式,但不是一种解释方式。⑨在《哲学评论》中,维特根斯坦更是明确地说,我们可以用实验去确立某个心理现象,却无法给出这个现象的任何形式说明。⑩而我们无法这样做的原因,并非我们不具有这样的能力,而是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误导了我们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心理学研究就是试图提供这样的说明。在《哲学语法》中,维特根斯坦指出,心理学家们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始终是按照一种“心灵模式”(a mind-model)去讨论“无意识的思想”,以为“思想”类似于物理上的电子过程。(11)正是这种科学的研究模式,导致了心理学发展走向了完全不同于我们通常解释的道路。维特根斯坦所要反对的正是这样的研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