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分化,性别分层的议题得到了学者的关注,比如中国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资源分配中是否获得了平等的机会?已有的性别分层研究主要围绕教育、职业、收入等方面的客观社会事实(Hannum and Xie,1994;李春玲、李实,2008;吴愈晓,2012;王天夫等,2008;等等),对主观层面的性别差异如性别角色观念的关注相对较少。性别角色观念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社会的性别平等状况,因为它关注的核心是男女两性的权利和角色的问题,暗含着等级权力关系,它会作为一种软性的束缚,弥漫在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生活中,迫使男性和女性放弃自由的选择,不得不接受某些性别化的劳动。 性别角色观念(gender role attitude)代表了人们如何看待男性和女性的社会角色(McHale and Huston,1984),或者说社会所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如何行事的预期和规范。比如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女性的社会角色是与私人领域如家庭、儿女联系在一起的;男性的社会角色则是与公共领域如工作、职业联系在一起的,女性是从属于男性的次要社会角色。这在中国传统的父权制文化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比如女性不被鼓励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依附男性——父亲、丈夫和儿子。 西方国家关于性别角色观念的经验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发现,70年代到90年代,性别角色观念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自由、开放趋势(Thornton and Freedman,1979),该变化趋势与妇女运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扩张、女性就业率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Thornton and Young-Demarco,2001;Brooks and Bolzendahl,2004;Cotter et al.,2011)。除了上述从宏观因素对性别角色观念的解释性研究之外,大部分研究着重于探讨女性的个体特征比如教育、就业、收入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Thornton,et al.,1983;Plutzer,1988;Cassidy and Warren,1996;Kane and Else,2001)。这些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能力越独立的女性,性别角色观念越开放。 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和教育扩张,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比如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2000年城镇劳动适龄女性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了11%(吴愈晓,2010),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逐渐减少,近年来甚至出现了女性超过男性的趋势(Treiman,2013)。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男性和女性如何认识各自的权利和社会角色?这些机会是否使中国女性摆脱传统依附角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尽管“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政治话语在中国广为流传,但有关性别角色观念的实证研究却相对缺乏,直到近年来才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关注中国人性别角色观念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女性性别观念的现代化受益于自身的教育、职业和政治身份的提高(刘爱玉、佟新,2014);另一类着眼于性别角色观念的变迁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些年来中国人的性别角色观念有明显的向传统回归的趋向(杨菊华等,2014;许琪,2016)。这两类研究均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人性别角色观念的现状和变迁趋势,但是现状背后的影响机制并未得到很好的解释;这些研究均表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性别角色观念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只关注到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或拥有的社会资源,忽略了个体在家庭中的相对位置对其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 关于性别角色观念的解释通常有三种理论视角。一种是现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社会的性别角色观念会发生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许多关于性别角色观念的宏观研究表明,性别角色观念的平等化趋势与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的上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Chelin and Walters,1981;Brewster and Padavic,2000)。社会结构理论的观点与现代化理论不谋而合。它主要从微观的层面强调,个体的观念和态度与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有关(Thornton and Freedman,1979),因为每一种社会位置都涉及社会资源、权利和角色期望。根据这种理论,个体的社会位置越高,其性别角色观念越开放。另一种理论视角是性别展示(gender display)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社会性别角色规范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是有预期的,当女性偏离或违背该预期时,为了平衡夫妻关系,她会保持较传统的性别观念,并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作为补偿(Brines,1994;Greenstein,2000)。根据这种观点,虽然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性别角色观念会越开放,但是当她的社会经济地位超过丈夫一定程度时,其性别观念有可能会回归。这种理论视角提醒我们,个体性别观念的变化不仅与其在社会中所获得的资源有关,可能还与家庭内部的相对资源分配情况密切相关。 根据上述的理论视角,本文试图建立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从社会整体和家庭内部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不平等与性别角色观念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代表了个人所拥有的社会经济资源,而男女两性所能拥有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性别平等状况;与之类似,夫妻间的相对资源也能够反映家庭内部的性别平等状况。而对于同时身处社会和家庭中的个体而言,其性别角色观念则是社会整体的性别平等状况以及家庭内部夫妻之间性别平等模式的映射。具体而言,本文将探讨以下问题:第一,处于不同社会结构位置的个体,性别角色观念是否存在差异;第二,处于相同社会结构位置的男性和女性,性别角色观念是否存在差异;第三,夫妻间的教育匹配和相对收入是否会影响性别角色观念?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经济地位与性别角色观念 社会结构理论的观点强调个体的观念和态度会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个体的观念往往越开放。教育、收入和职业通常是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测量指标。教育往往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态度。启蒙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们所接受的正式教育越多,价值观就越自由和宽容,更能容纳多样性(Stouffer,et al.,1960)。发展的观点(the developmental model)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它还意味着认知的分化和文化的精细。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获得关于公民自由和民主过程的知识,也越有可能认识到人类经历的多样性,从而相信人类在信仰、价值和行为的差异性。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认知发展就越灵活和理性化(Nunn et al.,1978)。根据上述的观点,教育对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可以理解为:教育程度越高,关于性别角色的知识和信息更加丰富,也更容易理解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并且更愿意消除基于性别而产生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教育和平等的性别角色观念之间的正向关系得到了许多经验研究的证明(Cassidy and Warren,1996;Kluegel and Smith,1986;Panayotova and Brayfield,1997;Tallichet and Willits,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