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18)11-0061-11 劳动大学是1927年国民党建政之后创办的一所国立大学。区别于一般国立大学,劳动大学是由在南京国民政府中有相当影响力的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等党国元老提议并推动创办的,而且作为党国元老政治理念付诸实践的载体,劳动大学是以农工教育为主体的一所特殊大学。然该校存在不到五年即被解散,关于该校的存废之争则历时一年有余,在民国教育史上实属罕见。 陈明銶和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关于劳动大学校史的研究,缕述了劳大在政治和财政上面临的危机及其消亡的过程,但未能揭示劳大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①。蔡兴彤的研究对劳动大学师生的护校运动做了细致的描述,重建了劳大存废之争在校内引起的反响,但对蒋介石与元老关系的影响因素未进行深入的探讨②。实则国民党建政之初对教育行政影响至深的党国元老在中枢的权势演变才是劳大存废之争的症结所在。本文试图在国民党建政之初政学相连的背景之下,重建国立劳动大学停废之争的来龙去脉,以揭示这一时期政治与学术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一、党国元老与劳动大学的创立 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克复上海,原上海江湾游民、模范两工厂停顿。游民百余人,工人艺徒五百余人,均陷于失业之境,遂呈请国民党上海政治分会接收维持,经李石曾提议,保留为创办劳动大学之基础。5月9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将江湾之模范工厂、游民工厂,改设为国立劳动大学,并派定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褚民谊、许崇清、金湘帆、张性白、吴忠信、严慎予、沈泽春、匡互生等11人为筹备委员。5月13日,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决劳动大学分普通、劳农、劳工三大部分,劳工学院先行举办,推举张性白等人负责办理接收模范工厂事宜③。6月,国立劳动大学劳工学院组织大纲既定,筹备委员会聘沈仲九为劳工学院院长,各部职员相继聘就,一方面整顿工厂,一方面将原有游民工厂修葺作为校舍。7月,学校筹委会第四次会议议决,推蔡元培为主席,通过基金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劳工学院课程及预算,推定劳农学院筹备员,函请国民政府拨划原上海大学校址为劳农学院院址。8月,筹备委员会通过大学条例、劳农学院组织大纲,并决定设校长办公处。9月4日,筹备委员会推易培基为劳动大学校长,至此筹备期告终。9月初,招劳工学院本科、中等科师范班、训练班学生四百人,于19日开学④。经过四个月的筹备,一所新的国立大学得以创立。 国立劳动大学的创立与国民党南京建政之初党国元老在政治上的巨大影响力是分不开的。此处的党国元老特指有“商山四皓”之称的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张静江四人。吴、李、蔡、张在晚清同盟会时期即不同程度赞助和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四老同为中央监察委员,在党内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孙中山去世后的党统之争中,四老始终支持蒋介石。在宁汉对立期间,四老不仅坚定地站在南京一方,而且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并促成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为南京政权增强了党内正统和社会道义的基础⑤。 蒋介石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对于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蔡元培等人非常倚重,四老在政治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据罗家伦的观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他们几个人在政治上有一种特殊的势力,虽然不是亲自当权,但遇着重要问题,似乎非要和他们商量不可。蒋对于他们,也是抱着一种特别尊重的态度⑥。四老当中,蔡元培和李石曾既是国民党元老,又是教育界的领袖,他们的参与提升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声望,同时,二人又利用他们在新政府中的影响力主导教育行政。据时人观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权力分配上,蒋介石、谭延闿等人“从事军政权要”,而吴、李、蔡、张等党国元老则致力于“文化经济建设事业”⑦。从后来的事实看,除张静江致力于经济建设以外,吴、李、蔡则主要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李石曾是劳动大学创立的重要推手,劳大也成为李石曾在教育界的重要据点。在北京政府时期,北方教育界留日和留法的国民党学人形成了一个以李石曾为中心的派系,时人称之为“法日派”。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李石曾与蔡元培同为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改革的倡导者,对教育有相当大的主导权。李石曾一方面加强北方学界领导权的争夺,另一方面注重在上海教育界的经营,以扩张自己的地盘,劳动大学即是其重要的事业。 劳动大学首任校长易培基是李石曾系的重要人物。据白瑜回忆:“易培基校长到广州之初,为谭延闿先生湘军中上宾。继而到杭州策动卢永祥革命。十三年由广东大学校长邹鲁先生委托,奉孙中山先生大本营委任状,为庚款分配事到北京,并持有汪精卫介绍信,向国民党人士多方接洽,此时方与李石曾先生见面。其为教育总长,是顾孟余举荐,以后同遭通缉。顾南下,易由石曾先生邀同避居东交民巷,结为秦晋之好。”⑧可见易培基与李石曾关系之密切,既同为国民革命时期北方国民党的要角,又是儿女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