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中国学术已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世纪之交的“三叉路口”,面临着回顾过去调整步履以最佳选择开启未来的历史使命。“回顾”与“展望”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两大主题,也是完成“继往开来”历史使命的“当务之急”。20世纪中华民族的命运多次发生急转突变,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呈现出与之大略相近的发展态势,既有良辰美景的歌吟,又有风暴急流中的挣扎哀鸣,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21世纪是个神秘诱人的世纪,正处在学术转型中的小说戏曲研究须蠡测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以便确定自身的跑道,以便以明确的目标、清醒而强烈的意识投入到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之中。当然这回顾与展望不是凭一人之力就能做好的,它需要这个时代学者的共同智慧来支撑。笔者仅将在编写《二十世纪小说戏曲研究论文精粹》和《中国小说研究史》(与黄霖先生合著)中的粗浅体会写出来,奉献予时贤,就教于大家。 一 20世纪的小说戏曲研究是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相融、整合的世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国门开放的阔狭、吸收外来文化的气量与能力决定着文化交流的范围、深度和文化重建的面貌,也牵引、制约着古代小说戏曲研究的学术走向。由是观之,近百年来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一)五四前后文化革新与学科创建期 本世纪最初的20年,一方面国外强大的文化势力借用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地冲撞、侵入国门,迫使立志图强的国内有志之士,有意地学习借鉴西方进步文化以推翻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文化,重建崭新的中华民族文化。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继盛唐晚明之后又一次空前的文化活跃时期。西方哲学特别是文艺理论纷纷拥入,彻底改变了轻视小说戏曲视之为文学末流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观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小说戏曲视为改良政治和国民的最有力的工具,进一步发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呐喊。其后,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建设派,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以“人的文学”反对封建“载道”文学,掀起了文学革新运动。革新运动在相当大的范围和程度上是从小说戏曲研究入手进行大胆扎实的实践,并以他们崭新卓越的学术成就显示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巨大成功。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胡适的《红楼梦》等小说考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陈独秀的《论戏曲》、郑振铎研究小说戏曲的系列长论、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齐如山的《说戏》等煌煌论著,便是这一阶段小说戏曲研究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本世纪小说戏曲新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上述奠基性著作所发生的影响直到今天还使人们深切地感受着,这种影响的力量不单是来自那些著作中的现成结论,因为结论不断地被后人补充修正着,而是导出结论的那些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 新的理论方法包含着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考据学派,一种是进化观念。二者是既承继着中国传统的两脉来源又吸纳了国外新理论而加以改造的结果。前一种方法的传统根基是比较重视考据、校勘、辨析、注释的乾嘉朴学。胡适借用美国詹姆士和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理论对乾嘉朴学的方法加以改造,意在将考据、校勘的方法用来达到“把我们所有的观念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的目的上去,提倡“科学试验室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创造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历史考据的新方法。并将其首次成功地运用于小说的研究之中,奠定了一个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路径(以后又佐以地下考古材料并参照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发展成为“三重证据法”)。 达尔文的进化论观念虽然与我国传统的历史循环论有着很大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通处。可以这么说,人们在利用中国传统的父继子业、子承父志的第次传承观念和有首有尾有源有流的自然观从事文学研究时,自觉地同达尔文等人的生物有共同祖先,经过变异、遗传、自然选择最终完成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进化论相结合,用进化论改造传统的历史观,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更强的理论色彩,使之成为适应国内社会变革需求的新历史观和方法论。 以上两种方法虽然在形式上有时是分开着的,但实质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对具体问题的考证总离不开进化观念或明或暗或远或近的幅射。进化论与历史考证的方法在“历史”的共域内统一于进化论,进化论的理论容纳了历史考据学方法。我们只要读一下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会对这种容纳有乾嘉传统的进化论学术研究模式有更具体、深切的体认。总之,这是20世纪小说戏曲研究乃至整个学术文化研究的建设期、成熟期和辉煌期。 (二)三四十年代由多元趋于一元的学术定型期 本世纪进入三四十年代,由于社会动荡的加剧,斗争日趋复杂,政治势力日趋明朗,活跃的文化日渐趋向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体系庞大科学严密更富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适应了中国历史的需求,日渐容纳消蚀了其它哲学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变化。如果说前20年进化论是中国文化领域,特别是小说戏曲研究界被普遍接受和运用的主文化理论的话,那么,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取进化论而代之,且影响的范围和力度远远超过进化论。鲁迅、茅盾等是这个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小说戏曲的学术代表。 马克思主义进入学术研究领域,使学术研究理论、方法的结构组合发生了新的变异。一方面,容纳乾嘉传统的进化论研究模式借助进化论的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接轨,开始逐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具有求实精神的新的批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高深、精严,不下一番大功夫、苦功夫便难以掌握,这使的前一阶段的部分研究者出现落伍、掉队现象,他们继续使用着习惯了的考据方法。于是,学术研究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考据派(如胡适、余嘉锡、吴梅、孙揩第、冯沅君、严敦易、周汝昌等),评论派(如陈独秀、齐如山、鲁迅、茅盾等),再加上上面所指出的融考据于评论之中的亦考亦论、论中有考的考据评论派(如郑振铎、吴晗、俞平伯、朱东润等)三种批评模式。三种研究方法同存共容,既是前一阶段热潮猛浪过后的余波荡漾,又孕育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