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诗歌总集是《诗经》,这个名称是汉代定下来的。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余篇,用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远古、上古流传下来的诗歌,我们且认“三千”之数,那么被孔子(或周代其他乐官)删掉的其他二千七百首。是否还有迹可寻呢?现存“《诗》三百”,主要是西周时代的诗,有少量商代之诗(《商颂》是宋国人正考父依据商代的祭祀乐歌改写的),那么殷商以远至契、后稷时代的诗又何在呢?三百五篇皆以四言为主体,无二言、三言体等更原始、合乎语言以简到繁发展状况的诗。那么,更具原始性质的“古歌”又是怎样的形态呢?我们既不能从《诗经》中获得较为满意的答案,也不能在真伪相杂的《尚书》中找到较为完整的范例,唯一保存了较为系统又可信的资料,便是《易经》之卦爻辞。三百八十六条卦爻辞是先人的口头“言语”向“语言”过渡的一个标本。其中引用了大量的民间谚语、歌谣乃至俗语、成语,都是于此以远的一代代先人口头创作的成果。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易经》隐含了一部比《诗经》时代还早的诗歌总集,还臆测其中不少卦的六条或多条爻辞联贯起来就是一首“古歌”,这样将《易经》的文学价值过于夸大了。《易经》作者引用谣谚古歌,也是后来人们对待《诗》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实用主义原则。因表达某卦某爻意蕴的需要,随手拈来,不顾及原作的完整性。拆而用之的现象倒更常见。但尽管如此,我们从中仍可窥探原始诗歌的某些特征,又由此而能寻找到它对《诗经》影响的蛛丝蚂迹,对研究我国诗歌的起源或有所启迪。 一、卦爻辞中所引远古的谣、谚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语言随人的意识而产生时,诗歌还远没有出现。原始的语言不能等同于原始诗歌,刘师培在《论文杂纪》中,说:“谣谚二体,皆为韵语。‘谣’训‘徒歌’,歌者永言之谓也。”在此,有必要辨析一下“谣”、“歌”、“诗”之别:“谣”,《说文》作“
”,释“随从也,”后又作“繇”,《诗·魏风·园有桃》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句,《毛传》释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歌”有一定的曲调,还有伴奏;“谣”则是随口唱出,无固定曲调亦不必合乐。“谣”循天籁之自然,有音无字,起源甚古”。“《诗》三百”中,“歌”字出现了9次;“谣”字仅出现1次;“诗”字出现2次,均在“雅”诗里。又据《尚书》里年代可靠的《金滕》,有“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句,可知“诗”字到西周才出现并只在上层人士中使用。“歌”与“诗”,在当时的区别大致是:“歌”主要是来自民间或文人以口头唱出,将唱词从曲调中抽出来亦可称诗;“诗”则是已属于个人有意识为某人某事而创作,是“寺人之言”,不是为唱而作,或已不适宜于歌唱,如《诗·大雅》中有长达一百多句的《柳》、《桑柔》,大概就只能“诵”了(如《小雅·节南山》所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①a],但因为歌与诗在其本质及文体方面无多大差异,所以后来习以“诗歌”一语统称。 诗歌的前身是谣、谚,谚是“传言”,即口耳相传之“直言”,似乎又是“谣”的先声。“谚”没有“谣”的内容和形式的完整,多是片言只语,远古、上古时代的谚语是什么样子呢?《今文尚书·牧誓》记录周武王起兵灭商,在牧野决战前的誓辞中引用“古人之言”曰: 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显然是来自民间的谚语,母鸡不能司晨,用此谚语暗示商纣王宠信妲己犹“牝鸡之晨”而使朝政大坏。用老百姓熟悉的“传言”来动员军队,鼓动效果更好吧。先秦古书中将所引之语称为“谚”的,兹举二例: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古者有谚曰:“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韩非子·六反》) 晋国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宫之奇谏劝虞侯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接着引用谚语明此道理。韩非所引谚语意思是沐浴时身体上会有毛发脱落,虽有所弃,但还是要经常沐浴。为政者也要经常“沐浴”,如果舍不得摒弃已无生命力的毛发而忘记长出新毛发的利益,就是缺乏权衡得失的明智。由上面几例“古谚”看,谚语蕴含了可供发挥、推导的理性内涵,句式可整齐亦可不整齐,《易经》里下列几条,判断为古谚似为恰当: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三九) “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大壮》九三) “羝羊触蕃,赢其角”、“羝羊触蕃,不能进,不能遂。”(《大壮》九三、上六)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损》六三) “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革》·九五、上六) 这些都是某种生活经验的概括或是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而得出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流行话语。没有总是平坦的地,没有只能前进不能有任何反复的事业;小人做事凭力气取胜,君子不用强力而凭智谋;愚蛮的大羊妄用角去推倒篱笆,反被篱笆将角卡住进退不得,形象地证明“小人用壮”之不可取;三人结伴而行很可能有一个被冷落,一人独行,容易得到同样也感到孤独的人为朋友;居上位者推行变革应有虎豹之威,在下者只须自身的洗心革面。爻辞的作者用这些可能流行已久的“传言”强化占卜、占断的说服力。这些古谚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下面这些似是俗语、成语的话,也可能是古之传言或古谚的改造: “负且乘,致寇至”(《解》六三) “舍尔灵龟,观我朵颐”、“虎视眈眈,其欲逐逐”(《颐》初九·大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