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62年10月的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危机”),即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针对美国的导弹,愤怒的美国得知后采取极限施压的办法,与苏联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极限博弈,迫使苏联撤回了导弹。这一事件是冷战期间苏美之间进行的第一次“核对抗”,这也是美苏冷战对抗的顶峰标志,曾使世界处于核大战的边缘。此后,双方虽有对峙,但始终避免这种大规模最高层级的危险对抗,因而在大国对抗史上具非同寻常的影响。“它仍是研究危机处理艺术的重大实验室”,①常被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或不同理论视角作为经典案例来分析,这一事件对当前大国之间重大事件的认识与处理仍然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逻辑分析 二战后,代表两大针锋相对阵营的美苏两国,各自依仗其庞大的军事力量,不仅展开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冷战,在全世界也展开争夺势力范围和影响力的较量。美苏两国谁都想获胜、谁也不让步、谁都无把握,构成了极限对抗的高危态势。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无疑是苏联试图与美国进行局部极限博弈的冒险之招,美国获悉情况后,大惊之下立即调集包括核力量在内的庞大兵力,以对苏不惜一战的全面极限施压办法,与苏联展开危险的极限博弈,最终成功迫使苏联在古巴撤出导弹。 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行动根源有三个维度,一是观念维度,二是角色维度,三是利益维度。亚历山大·温特(Aleksander Vinter)认为,国家作为施动单位,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把主观利益和客观利益协调起来。②苏联在与美国的非冲突性极限对抗中,正是依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与美国进行了一场战争边沿的极限博弈。 (一)观念维度 第一,赫鲁晓夫个人观念维度。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后,把苏联的社会主义看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榜样,进一步加深了苏联老大哥的沙文主义思想。他幻想着扩大社会主义的地盘和苏联影响力,使苏联成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又与资本主义的霸主美国平起平坐,合作主宰世界事务。但赫鲁晓夫的个性又有很大缺陷,他“为人好冒风险,图新求变,但感情易冲动,莽撞而又反复无常。这种不稳定个性早在1960年秋季他在联大的‘皮鞋外交’和1961年夏季第二次柏林危机中就有所反映,并导致了思想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的轻率、不谨慎和缺乏预见性。”③在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外交,深深地打上了他个人性格与观念的烙印。 当时的国际形势新的变化,也影响了赫鲁晓夫对于世界形势的新看法。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和苏联阵营的进一步巩固,赫鲁晓夫一厢情愿地认为是时候改变与美国的对抗政策了,他一方面加强巩固东方阵营,另一方面谋求改善与美国关系。在1956年苏共20大报告中,赫鲁晓夫出于意料地提出“三和”路线,他认为苏联和美国应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虽然一方是社会主义国家,一方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如果两国和平联合起来,就不会发生世界大战。但学界普遍认为这是赫鲁晓夫的策略,他的所谓“和平共处”路线,只不过是“为了掩盖其扩张政策”,④意图在和平旗帜的幌子下,加快发展苏联实力,借机获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达到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目的。 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了,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削弱了。赫鲁晓夫由此认为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在继续加深,他把这种变化融合进了对外政策中,他认为,“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并且已经成为强大的力量。”⑤赫鲁晓夫这种观点使他认为苏联具有了与美国叫板的实力,可能借此实现与美国的在“和平共处”基础上的“平起平坐”,因此,赫鲁晓夫也更倾向于对美国强硬,在柏林问题等系列问题上主动发起示强行动。不过,赫鲁晓夫的示强却并不如愿,他一改前任领导很少出国的状况,热衷出国访问,但在与艾森豪威尔的戴维营会谈及与肯尼迪的维尔纳会谈,都没取得什么具体成果,尤其与肯尼迪的会见,双方几乎就是“相互打量一下”便各自扬长而去。曾与赫鲁晓夫有过直接较量的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比较肤浅,随风转,容易变,是银样镴枪头,一顶就顶回去了。⑥应该说,这种观察还是比较贴合实际的,尤其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更是直接印证了这一看法。 第二,苏联领导集体时局观念的逐步变化。古巴革命的胜利以及“猪湾事件”的发生,使苏联看到古巴在苏联全球战略上的价值,赫鲁晓夫也有意扶持古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道路,把古巴变成苏联与美国竞争中的一颗重要“棋子”。后来苏联在古巴部署和撤出导弹的事实证明,赫鲁晓夫与古巴发展关系的目的就在于把古巴变成苏联全球战略的“棋子”。⑦1962年5月,赫鲁晓夫访问保加利亚期间,针对美国在苏联邻国土耳其部署导弹对苏联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的做法,他在与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谈话时,为了消除这种苏联眼皮底线的安全威胁,他萌发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想法。他认为,如果苏联在古巴也同样部署导弹,那么美国就不能轻率打击或入侵古巴,苏联还可以报一箭之仇,对美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美国也产生不安全的恐慌和绝对安全的幻灭。⑧当这种想法逐渐成熟之后,赫鲁晓夫也从更宏观局面进一步意识到,“如果我们不采取一些决定性的步骤来保卫古巴,我们很容易失去它。”⑨此时,赫鲁晓夫认为在古巴部署导弹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应该尽快部署。除了赫鲁晓夫作为最高领导的立场非常重要之外,另一个关键人物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也持同样立场,5月24日,他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和国防委员会联席会议上,支持赫鲁晓夫的立场,强烈建议在古巴部署导弹,他给出的理由是:“在古巴部署导弹不仅是为了保卫古巴,而且首先是出于苏联防御利益的需要。”⑩这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