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8)10-0170-09 民国时期,中国曾借鉴输入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苏俄等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制度和思想,并付诸高等教育实践,形成了一幅交织流动的高等教育知识跨国转移的场景。对此,学界已有大量研究,从国家层面、制度文本、大学实践、精英人物之主张等视角论证日本、德国、美国与民国高等教育模式变革①。相对而言,这类研究忽视了精英分子之外,占主体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在形塑民国高等教育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因之难以全面勾勒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高等教育知识形成的概貌。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民国时期的报刊入手②,从中选择中国学人译介的外国高等教育论文进行整理,分析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知识的国别转移、知识构建和影响因素。具体来说,本文关注以下问题:民国学人导入的高等教育知识集中在哪些国家?外来高等教育知识的内容体系为何,呈现了什么样的特征?影响高等教育知识的国别转移和导入内容的因素为何? 一、早期高等教育知识转移的量化分析 自1840年被洋枪和大炮打开国门后,中国便开始了开眼看世界的历程。当时这一世界被用“西方”两字涵盖之。尤其是1912年之后,随着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瓦解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日趋频繁和全面,对西方高等教育的热切关注和讨论,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关于外国高等教育的论述散见于各篇教育综论之中,“高等教育”还未成为中国学界自觉论说的独立领域。《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中高等教育文献的分布也印证了这一点,以“高等教育”为题名,时间段为1912-1949,进行精确检索,共有文献1958条,其中1920年(不含1920年)之前只有19条;以“大学”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共有文献76176条,其中1920年之前的有3849条,所占比例仅为5%③。因此,大致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是高等教育作为独立的论说领域形成的一个关键期。故本文将分别从民国的外国教育综合类论文和外国高等教育类论文展开分析。④ (一)从外国教育综合类论文看高等教育知识输入的国别转移 民国时期中国学界导入世界教育文献规模庞大,而许多报刊时办时停,不能有效地反映连续时间内中国学者对各国教育知识的关注及变化。因此,本文从众多报刊中选取了办刊时间长、影响力大的《教育杂志》作为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具体办法是,以“美国”等国家为题名,查询1912-1949年间介绍各国教育的文献,按照国别进行分类,分析民国年间导入世界各国教育文献的分布与走向。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1912-1949年之间,中国学界对各国教育的介绍大致呈四个阶段: 一是百家争鸣中,美、日、德教育知识最受“青睐”(1912-1919年)。从文献数量可以看出,此阶段美国已经超越日、德,占据中国引介外国教育知识的榜首。中国学界对美国教育的关注已经发轫,这为第二阶段的大幅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应当注意到,作为自清末以来“远法德国,近采日本”教育国策倾向的延续,国人对日、德教育知识的关注度仍较高,日、德两国文献共占到了本期总文献量的47%。即使以单个国家而论,日、德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也相对较小。 二是美国教育知识占据绝对优势(1920-1927年)。从文献数量来看,如果说1919年之前,引进外国高等教育知识还未能形成一个稳定的“老大哥”,从1919年开始,介绍美国的文献可以说扶摇直上,一直到1927年,美国都占据第一的位置,尤其是进入20年代前期,美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如果说1920年是美国优势的积聚期,到了1921-1927年之间,美国占绝对优势。 三是综合取向中,美国优势依然明显,日、德教育知识输入再次上扬,苏俄教育知识输入迅速加大(1928-1937)。首先,日本和德国的文献总量再次超越美国;其次,虽然美国依然居于上位,其他国家与美国的距离已经有了大幅度的缩小。如果说,1920-1927年是美国独大的时期,1928年以后则是世界各国综合引进,而美国依然占据优势的时期。这里要注意的是,从文本分析看当时中国学者对美国教育知识的导入,已经包含了大量的批判式导入,体现在文本上就是对美国教育的批评、对中国模仿美国教育的质疑。苏俄成为中国学界在20年代末及30年代的重要关注国家。1928-1937年苏俄所占份额有15%。苏俄受到重视与中国国内共产党成立并建立共产主义政权有关。 四是各国教育知识输入的衰退期(1937-1949)。1937年以后因为战争的影响,中国学界对西方各国教育知识的导入都趋于低落。 (二)从外国高等教育类论文看高等教育知识输入的国别转移 总的来说,民国学人输入各国高等教育知识论文倾向,与外国教育综合类论文趋势大体一致。两者的差异之处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