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获得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数量上,1978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598所、专任教师20.6万人、招生40.2万人、在校生85.6万人、毕业生16.5万人,[1]到201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专任教师163.3万人、[2]招生842.1万人、在校生3017.5万人、毕业生793.6万人,[3]普通高校学校数、专任教师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分别以4.4倍、7.9倍、20.9倍、35.2倍、48.1倍的速度增长,毛入学率从1978年的不足5%提高到现在的超过40%。质量上,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支撑起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与人们需求提高不断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改革,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课题也不断促进着高等教育研究的深入。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正是建立在这样波澜壮阔的高等教育实践基础之上,高等教育学科在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高等教育成长之同时,也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决策咨询、观念更新、实践指导的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学科在教育学科大家庭中是后起的成员。从世界范围内看,尽管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近代大学有着直接血缘关系的中世纪大学也早在12世纪就已出现,但是高等教育研究直到20世纪中叶才逐渐形成规模,以至于有学者感叹,长期以来大学的研究触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几乎所有领域,唯独很少研究大学自己。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虽有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组编写《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这样的零星研究,但高等教育学科的真正建立则是开始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并在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服务层面越来越趋于成熟。 一、高等教育学科的制度建设 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之建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包括哪些要素呢?华勒斯坦认为:“在1850至1945年期间,人们对一系列的学科进行了界定,这些学科共同构成了一个可以‘社会科学’名之的知识领域。实现这一点的步骤是,首先在主要大学里设立一些首席讲座职位,然后再建立一些系来开设有关的课程,学生在完成课业后可以取得该学科的学位。训练的制度化伴随着研究的制度化——创办各学科的专业期刊,按学科建立各种学会(先是全国性的,然后是国际性的),建立按学科分类的图书收藏制度。”[4]华勒斯坦通过总结历史上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学科的训练制度化与研究制度化是一系列学科得以成立及由它们构成的社会科学成为知识领域的重要步骤。因此,可以认为,制度化是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成立的基本过程与重要标志。学科制度化包括建立与发展大学中的学科组织、学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学科研究成果的发表平台和学科组织的学术共同体机构。 (一)大学中学科组织的发展 学科的发展必有载体,这一载体即学科组织。由于大学尤其是现代大学是学科最为丰富的社会机构,因此学科发展必先在大学中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1978年5月17日,潘懋元先生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在成立之初即确定了“探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编写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5]的工作目标。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的成立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其他高校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热情,1978-1979年的两年间,北京大学、华中工学院、兰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相继成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第一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成立,将高等教育问题及高等教育改革纳入教育研究的视野,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为后来高等教育学科在教育学科大家庭中“登堂入室”打下了基础。时至今日,全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已经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近1300所”[6]。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878所本科院校中,有514所高校设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占被调查高校总数的58.5%。[7]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群众性基础,其中的部分机构则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在大学中开设课程、授予学位是华勒斯坦所说的学科训练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学科专门人才的培养不仅促进着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成熟,而且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积蓄着新鲜力量。20世纪70年代末成立的第一批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同时,也将开展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纳入了工作目标的范围。1981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率先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高等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厦门大学获批成为第一个拥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6年又获批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潘懋元先生成为第一位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导师。至此,高等教育学科正式获得了我国学科体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市民权”,且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培养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据统计,1991年,全国高校中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2个、硕士点6个;[8]2003年,全国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10个、硕士点56个;[9]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设博士点35个、硕士点103个。[10]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硕士点设立以来,全国高校中的各培养单位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高等教育学博士与硕士。例如,仅在2006-2009年,根据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搜索统计,就有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2141篇。[11]这些经过专门训练的博士、硕士中的一部分佼佼者成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新生力量,在高等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