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的断代文学总集中,明诗总集是一个特异的存在。所谓特异,主要是指它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不同于前朝后代诗歌总集的情状:其一是明人编刊的明诗总集在当时颇不乏影响巨大者,但入清后由于受到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官方文献批评权威的贬斥而渐不为人所知;其二是明清两代编刊的明诗总集,多因选家选诗旨趣迥异,而呈现断代文学总集编刊史上前所未有的基本选目不定、少有公认名作的局面。这两方面情形的出现,自与明代诗歌本身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有关,同时也涉及明清两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取向之异。为使读者对明诗总集有一较具体的了解,下面我们以编刊年代的先后为顺次,简略地介绍几种在明代文学研究界较有影响的明清人选编的明诗总集。 《雅颂正音》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明诗总集,由鄱阳刘仔肩编纂,刊刻于洪武三年(1370)。 刘仔肩字汝弼,洪武初年,因为当时一位著名文人、任职饶州知府的陶安的推荐,他应召来到明王朝新建的首都南京。《雅颂正音》便是他到京后,集当时“名公卿”及“林泉之士”(本书张孟兼后序中语)所作诗而编成的一部总集。全书5卷,收录了包括刘仔肩本人在内的60余位诗人的300多首诗作。卷首与卷末分别有明初文臣宋濂所撰“序”和张孟兼所撰“后序”,两序署年均为洪武三年。正文前有目录,目录末有仔肩自注,云:“仔肩所采之诗,但得之即录入。不敢以爵位寿年分先后次第者,盖续有所得,庶几易增添云。”可见其书原非定本,故正文虽是以人系诗,各人名下注以字号、籍贯,诗人排次却无定序。至于书中所收,不外应制、唱酬、即景抒怀之作,以多为替新王朝唱颂歌,故取“雅颂正音”为名。 由于明初人的诗集诗作后世流传较少,原刊本保存至今的《雅颂正音》有其特殊的文献价值。本书目前的通行本,是影印文渊阁藏《四库全书》所收本,《四库》本亦以洪武本为底本。 《盛明百家诗》 《盛明百家诗》324卷,明无锡俞宪编纂,是现存大型明诗总集中编刊年代最早的一种。 俞宪字汝成,号是堂,别号嘿庵散人、忘言老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官山东按察使。大约从嘉靖四十二年(1563)起,他陆续选辑明人诗作,总题为“盛明百家诗”,至嘉靖末(1566)完成“前编”。隆庆元年至五年间(1567—1571),他又续辑“后编”,最终完成了这部所录诗家上起洪武、下迄隆庆卷帙浩繁的明朝当代诗歌总集。 本书前后编均以人系诗,大致人各一“集”,每人选诗一至二卷(也有合数家为一“集”者,如《高杨张徐集》等;又后编中间有增补前编中已收诗人之作,则另列一或二卷,题曰“续××集”),编次基本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俞宪于各集之前均撰序一篇,简述该集作者履历、诗风及编选经过。根据这些序,可知俞氏编纂本书直接取材于家藏、亲友提供及作者投赠的别集与诗稿,而不是利用前人所编明诗总集再加选辑,因此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但其书终是一部选本,故总体上仍显露了作者的偏好。全书选人选诗略于明前期,详于弘治、正德、嘉靖时期;略于北方作家作品,详于南方诗人诗作。更具体地说,是基本不选明初至正统间的台阁体之作,而对前七子之诗多所推崇;其中所详的南方诗作,作者又主要集中于编者俞宪本人的家乡——无锡及其周围地区,并因此将编者的父、伯、子侄之作都罗致于集中。后一做法遭到了《四库全书总目》的讥讽。 《盛明百家诗》现有明嘉靖隆庆间刻本存世。 《皇明诗统》 《皇明诗统》42卷,明南皮李腾鹏汇选。李腾鹏字时远,号槐亭,曾任潞安府推官,著有《墨鸣集》。据本书卷首自序,至晚在万历十九年(1591)夏季,李氏已编成本书初稿。 与《盛明百家诗》相比,本书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一是篇幅上尽管要比《盛明百家诗》小得多,但被辑入的诗人数量却超过了前者。其书也是以人系诗,以时代前后为序,总共收录了明初迄万历间1800多位诗人的1.2万多首诗作。二是选辑的基础,不仅局限于明人别集,也较多利用了前此明人编刊的明诗总集,其中为本书李氏自序提及的,即有《国雅》、《国朝文纂》、《皇明律诗类钞》、《明隽》、《皇明风雅》等数种。三是选诗的标准更为客观全面,代表了一种前所未见的主要从文献征存角度从事明诗总集编纂的新趋向。典型的例子,是书中对台阁体代表作家与后七子的诗作均有辑录,而有关作家的小传里,则既对前者之作无甚好评,也未对后者之诗有过高的赞颂。 本书的刊刻,据卷首李腾鹏自序第二篇,在其任潞府推官时,由于潞王的欣赏,藩王府、郡府及当地乡绅纷纷出资,以每人或每处认刻一册或数册的形式竟其全功。在刊刻的过程中,李氏在友人的协助下,也对初稿进行了补充,如卷三十九末所收李腾鹏本人诗,即为初稿所无,而是《皇明诗统》开始刊刻后,由一位名叫李如松的乡绅补选、复经李腾鹏本人删存而录入的。今天我们所见的万历年间刊42卷本《皇明诗统》,便是这个经过补充的本子。 《明僧弘秀集》 《明僧弘秀集》13卷,是明末著名学者毛晋编刊的一部专门收录明代僧侣诗作的专题总集。 “明僧弘秀集”之名,乃承宋人李龚所辑《唐僧弘秀集》而来。但以编刊的学术水准论,《明僧弘秀集》远在《唐僧弘秀集》之上。据卷首崇祯十六年(1643)毛晋所撰自序,其书共辑录了明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这171年间197位僧人的一千七百余首诗作;而其之所以要编刊此书,“非欲追蹑和父之规衡,妄效次公之筏喻,惟惧鲸喑鱼寂,题壁尘埋,辙乱旗靡,锦囊灰灭尔”。可见完全是从保存文献的角度出发的。 本书的形式特征,除诗僧排列顺序也是大致依时代前后外,较特别的是置各家小传于所录诗末,而且小传又不单述诗僧履历,同时也记取材来源、考辨该僧别集版本与诗作真伪,由此使本书在内容方面具有了相当的学术价值。如卷三见心诗后小传记洪武版《澹游集》(见心著)的发现,卷二性空诗后小传辨旧刻所录《拨棹歌》乃宋绍兴间一号性空之僧所作,卷五道原诗后小传考《野鸡毛羽好》实温州妇陈氏之诗,等等,便充分显现了编者博采慎收的纂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