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代的杂剧,是古典戏曲中与传奇相对应的一大类型。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往往重元杂剧研究而轻明清杂剧,以致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研究明清杂剧者甚少。近年来,大陆及港台学者都已开始较多地关注明清杂剧的研究,但多数文章又仅仅停留在作家作品的研究考证上,对明清杂剧缺少一种宏观的总体把握。出于这样的想法,本文试就明清南杂剧的发展轨迹作一简要论述。 一 论及杂剧,人们很容易想到它在体制上的“北曲联套”、“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等特征。其实,这种严谨的结构体制在中国戏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行的时间并不长,即使以杂剧本身的发展看,这种结构也仅是在元代通行了不到百年时间。因为自元末高则诚作《琵琶记》后,南曲戏文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迅速影响到元末北杂剧,使杂剧故有的特色异化了。所以,中国古典戏曲自明代开始,便形成了南曲传奇独领风骚的格局——戏曲史上称之为“传奇时代”。然而,明清两代在以南曲传奇作为主要戏曲演出形式的同时,既往已衰微的杂剧,也并非象有的论者所说因传奇的盛行而终止不前。杂剧在明清文坛乃至剧坛的发展态势如同戏文在元代一样,它并不因杂剧的盛行而停止其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中叶以后,杂剧也开始在继承自己原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南曲戏文的众多长处,使杂剧的体制得到了改进,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与传奇并存于明清剧坛和文坛的戏剧样式,这便是本文所论述的明清“南杂剧”。 据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南杂剧”一词最早见于明代胡文焕收编的《群音类选》[①]。而关于“南杂剧”的界说,论者各有不一。 王国维说:“至明中叶后,不知北剧与南曲之分,但以长者为传奇,短者为杂剧。”[②] 胡忌《宋金杂剧考》说:“明代中叶以后‘杂剧’含义又有变化,它是相对于那些长篇传奇的称呼,而称短的剧本为‘杂剧’。这样,‘杂剧’既可用北曲,也可用南曲,甚至于南北合用的。”[③] 周贻白认为:“所谓‘南杂剧’的局面,那便是已参用南曲或全用南曲来撰作杂剧,不再顾及以往的那种清规戒律。”[④] 上述所论,主要不外乎“粗分”与“细分”两种,粗分是把明清杂剧统称作“南杂剧”,而细分则将明中叶后那些在剧本结构上专用“南曲”写作的杂剧称之为“南杂剧”。 本文对“南杂剧”的探讨,较侧重于粗分的观点,即把明初至清末的杂剧统称作南杂剧,以区别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二 从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看,戏曲艺术演进到了元代后期,北方的杂剧与南方的戏文,这两种当时社会上演出最为活跃的戏曲样式都发生了各自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北杂剧开始趋于衰微,而一直在南方民间流布的戏文却开始在江南各大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自高则诚作《琵琶记》以后,这种形式灵活,充满乡土气息的戏文演出,无疑使广大熟知北杂剧的市民观众为之耳目一新。 这样,到了明初,杂剧这一“正统”的戏剧样式便随着戏文的兴旺而逐渐失去了它主宰剧坛的地位。随后,剧坛便出现了由戏文衍变而来的传奇“四大声腔”争胜的局面。到了明中叶,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新兴的昆山腔传奇继承了早期戏文的传统,又吸收了北杂剧的成果,最终形成了明中至清中我国古典戏曲以南曲为主体的传奇繁盛时期。 的确,在明清五百年的戏曲发展过程中,其剧作和舞台演出的总态势无疑是偏重传奇体制的。事实上,传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高峰,出现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样一些代表古典剧作最高成就的巨著。然而,作为前代戏曲主要样式的杂剧(即北曲杂剧),此时也并非因传奇的极盛而很快地消亡。几乎在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同时,王九思、汪道昆、王骥德、徐渭等一批戏曲界的改革家,也在为杂剧寻找一条“生”的新路。他们积极吸收南曲戏文和其他艺术的长处,在杂剧的形式上另僻蹊径,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传奇共存于明清剧坛的戏剧形式——南杂剧。 尽管杂剧体制在元代已发生过一些变化,如《赵氏孤儿》、《五侯宴》、《三战吕布》、《襄阳会》等都已不是一本四折加一楔子的杂剧格局,尤其是在《西厢记》中更出现了未按元剧一人主唱到底的写法。但这些现象还仅属个别,依王国维考证:“实非通例,至于不及四折者,更未之前闻,亦无杂以南曲者。”[⑤]到了元灭南宋以后,杂剧的撰作者开始有了变化,以往作剧的北方人,此时纷纷南下江浙,他们有的定居江南,这样到了元末,作杂剧的已多为南方人。据钟嗣成《录鬼薄》记载,象宫天挺、郑光祖、沈和等知名作家均为南人。这些熟知北曲的杂剧作家把杂剧与南曲戏文相比较,看到北杂剧在曲调结构上的不足,于是便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或多或少对北杂剧的曲式和结构进行了改革。在杂剧结构上,元末明初署名晚进王生作的《围棋闯局》就是最早采用一折撰写的短杂剧。而在杂剧曲调的运用上,据钟嗣成《录鬼薄》,“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如《潇湘八景》、《欢喜冤家》等曲,极为工巧。”同时,这一时期由于南曲戏文进入都市,“使得戏文的演唱也为北方勾栏所兼习”。特别是南曲戏文也积极吸收北杂剧的长处,象南戏《小孙屠》就运用了南北合套的结构,成为戏曲中最早运用南北曲作剧的剧作,这种南北戏曲形式的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加速了杂剧的“南曲化”进程。 三 南杂剧在明清两代的发展,就其总的发展态势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明初至弘治正德年间(即公元1368—15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