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词家郑文焯于宋词最喜周邦彦、姜夔两家,自谓“入手既爱白石骚雅。勤学十年,乃悟清真之高妙。”[①]故其一生中对周邦彦词用功尤勤,曾刊有《大鹤山人校刊清真集》,为周邦彦词集的第一部校刊本。是本以毛氏汲古阁《片玉词》为底本,于周词订正颇精。故民国间林大椿校印《清真集》时,其作品录自四印斋仿元巾箱本,而字句则是参酌此本及《疆村丛书》本所校订。是本之外,据《四库简明目录校注》,又著录有郑文焯批校本《片玉词》。著录中的原本今已不明去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吴则虞先生生前曾藏有此批校本的杨寿楠过录本,并在其所校《清真集》(中华书局81年4月版)中参校此过录本,将其中的校记、批语、题识附在作品校记与书后的参考资料内,使我们尚能得以了解此批校本《片玉词》的内容。从吴则虞先生《清真集》中所录过录本的题识看,批校本《片玉词》的底本与《大鹤山人校刊清真集》同为毛氏汲古阁本《片玉词》。依所见款识看,批校本则晚于刊本。《大鹤山人校刊清真集》刻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此批校本中一题识为“光绪(著雍)涒滩之岁七月既望”,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既望。另一为“己酉九月”,即宣统元年(1909)九月。从其题识、批校内容来看,正如吴则虞先生所说,与刊本“不尽相同”。[②] 上述两种本子之外,郑文焯于周邦彦词还有一批校本《清真集》。此本为笔者所藏,不见著录。底本与前两种本子不同,为四印斋仿元巾箱本《清真集》。朱笔圈点,蝇头细批,字体清隽,偶有点窜涂乙。此本题识中署款仅一见,为“鹤道人”。其他未有署年月者。比较起来,其批校、题识的内容与前两种本子多有不同,有些则为此本所独有。从有些题识为两种批校本所共有,而不见于刊本看,此批校本亦当在刊本之后,与批校本《片玉词》差不多同时。但将两种批校本中共有的题识、批语对照一下,则发现过录本多有讹误。如此本刘肃序后题识为: 戊戌闰三月三日,邂逅王侍御佑遐前辈,出新刊元巾箱本《清真集》,证以元钞明刻盟鸥园主人校本,详为考订。 过录本“佑遐”作“幼遐”,无“三月”、“新刊”诸字。按王侍御佑遐即王鹏运,其字佑遐,或作幼霞,偶有书作幼遐者。郑文焯于戊戌(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三日邂逅王鹏运,王鹏运出新刊仿元巾箱本《清真集》,证以其所藏盟鸥园主人影钞元巾箱本。过录本失“三日”、“新刊”,显系迻录之误。又,此批校本封背有一则题识为: 清真风骨原于唐诗人之刘梦得、韩致光,与屯田所作异曲同工,其格调奇高,文采深美,亦相与颉颃,未易轩轾也。梦华论词,独以梅溪与清真并提,而谓周之胜史又在“浑”之一字,岂英谈哉! 过录本此则无“岂英谈哉”一句,“异曲同工”,作“异曲甚工”,“甚”字不通,显系过录之讹。此本于卷首《瑞龙吟》(章台路)一词有一则批语为: 元巾箱本及方千里,杨泽民和词并以此曲弁首,盖犹是宋椠木旧格,存其仿佛而已。 此则过录本于“元巾箱本”后夺一“及”字,而成为“元巾箱本方千里、杨泽民和词”,则尤讹甚,此“元巾箱本”,指元巾箱本《清真集》,而并无元巾箱本方千里、杨泽民《和清真词》。再有,《荔枝香近》校语中有一则: 校词与校经异,在求其是以还其旧而已。是曲绝无异体,据此本多一“云”字证之,思过半矣。 “此本”过录本作“元本”,以批校本《片玉词》底本为毛氏汲古阁本故,元本即指元巾箱本。“校经”,过录本作“研经”,亦通,但从此则文意看,是讲校词与校经的区别,仍以“校经”为是。 此批校本《清真集》与前两种本子相比较,最主要的还是在校刊和题批的不同,从这些不同体现出郑文焯对周词校刊上的精益求精,对周词艺术风格、音律研究方面的不懈的努力和独到的成就。 现传周邦彦词集主要有两个版本系统,一是毛氏汲古阁《片玉词》代表的系统,此为《西泠词萃》本和《大鹤山人校刊清真词》的据本,而郑文焯《大鹤山人校刊清真词》则是这一系统的最早的校刊本。再一是陈元龙《评注周美成片玉集》(朱孝臧《疆村丛书》本所据)与四印斋影刊《元巾箱本清真集》(《全宋词》所据本)、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片玉词》所代表的系统。民国间林大椿校刊《清真集》即是以四印斋影刊《元巾箱本清真集》为底本,吴则虞先生校刊《清真集》又是以林大椿本为底本。郑文焯此批校本则正是以四印斋影刊《元巾箱本清真集》为底本。因此可以将此批校本视为以元巾箱本这一系统为底本的第一部校本。此批校本不仅底本与前两种本子不同,改换了一下校刊的角度,而所取校的版本亦有所增加。劳权丹铅精舍手钞振绮堂藏《片玉集》十卷,吴则虞先生校《清真集》称其为“新发现的一些钞校本”,[③]并在校刊中使用,而从此批校本中的校语看,郑文焯曾取校过劳权手钞本。如《蝶恋花》(爱日轻明)一词,此本改“骚人”作“离人”,校语为: 据劳氏旧钞本,“骚”作“离”,当从之。 此批校本中还使用了戈载《宋七家词选》,如《华胥引》(川原澄映)一词,刊本《大鹤山人校刊清真集》于“凤笺”前空一字作口,此校刊本则于“凤笺”前添一“有”字,校记为: 戈选“凤笺”多“有”字,方、杨和作并五字句,此阕有脱,无疑当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