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梳理1188年至1908年共720年的辛弃疾研究进程,表明了因时代不同、审美趣味的变化,词学批评大势的走向不一,对辛词有推崇亦有贬抑,辛弃疾的地位因此在历代呈升沉涨落的动态性,从而为今天的辛词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动态的历史参照体系。 关键词 七百年 词学批评 辛弃疾 辛弃疾首次进入传统词学批评的视野,是从其门人范开于1188年完成《稼轩词》编辑开始的,此后直到1908年王国维《人间词话》发表,越宋、元、明、清及近代,共720年。回首这700余年中传统词学对辛弃疾的评价,我们发现由于时代不同,观念不一,词学发展的大势有别,审美趣味的变化多样,甚至是因为门户之见,对辛弃疾的总体评价,有推崇,更有贬抑。因此,辛弃疾在各时代的历史地位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忽高忽低的。虽说辛弃疾在全宋词人中被历代关注的综合排行榜上位居第一[①],但这种用定量分析法得出的仅是一个静态结果,并不能使人真正看清辛弃疾之被关注的动态过程,是怎样的一种升沉涨落状况。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辛弃疾研究作一检讨,能够为今天的辛弃疾研究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动态的历史参照体系。 一 纵观整个中国词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唐五代是词学批评的发轫期,北宋是词学批评的确立期,而南宋则是词学批评的完成期[②],辛弃疾正是在这个时期进入词学批评视野中的。众所周知,第一部正规的《稼轩词》(后人称之为甲集)是由辛弃疾的门人范开在公元1188年最后编成的,这一年辛弃疾49岁,在带湖已寓居了7年之久。经过20多年的创作努力,此时的辛弃疾确立了“大家风范”,并且也成为当时南宋词坛的实际领袖人物。与此同时,范开的《稼轩词序》亦拉开了南宋90年辛弃疾批评的帷幕。 自从北宋苏轼首倡词的诗化理论,直到南宋范开等对辛弃疾的研究才最终完成了这一理论形态,并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考察辛弃疾的创作历程,从他29岁时始登上南宋词坛之日起,就作年最早的建康诸什而论,已经显示出与东坡一路的浑浩流转的“豪放”风格,并且这种风格在辛弃疾今后的创作全程中,一直保持着主体风格的地位。但在范开之前,世人只简单地看到了苏、辛风格之“似”,而未能看透之所以“似”的内在缘由。因此范开之对辛弃疾的研究,是抓住当时人关注的苏、辛之似这个热点问题作为切入口的。他的批评武器就是苏轼的诗化理论。《稼轩词序》说: 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世言稼轩居士辛公之词似东坡,非有意于学坡也,自其发于所蓄者言之,则不能不坡若也。这是以情性来论苏、辛之“似”的缘由。苏、辛之“似”,首先在于他们的“所蓄者”相似。何谓“所蓄者”呢?当然指的是“器大”“志高”的主体情性。以辛弃疾论,则具体落实到志在恢复失地之大业的“气节”和“功业”上。苏轼倡导词之诗化,以词作为陶写主体情性的工具,在创作个性上强调“情性”的自在体现,而辛弃疾亦然。范开说他作词是“苟不得之于嬉笑,则得之于行乐;不得之于行乐,则得之于醉墨淋漓之际。”而由于此一创作个性,使辛词达到了上乘的美学境界。《稼轩词序》云: 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半个世纪以后,刘克庄对此亦有同感,他的《辛稼轩集序》云: 公所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这是立足于范开所描绘的辛词美学境界上,对辛词风格的整体描述。至宋末的刘辰翁,也有《辛稼轩词序》一篇,序中说: 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暇不顾……斯人北来,喑呜鸷悍,欲何为者;而谗摈销沮,白发横生,亦如刘越石。陷绝失望,花时中酒,托之陶写,淋漓慷慨,此意何可复道,而或者以流连光景、志业之终恨之,岂可向痴人说梦哉!虽然苏轼是词之诗化的首倡者,但真正将缘情之词而作为言志的陶写之具者,还是辛弃疾。因此从淳熙十五年直到宋末,范开、刘克庄、刘辰翁通过对辛弃疾的评价,而实际上在运用苏轼诗化理论的同时又完善了他的理论。基本上可以说,循诗化理论之一路对辛弃疾进行研究的这一批人是辛词的强大推崇派。 但到了南宋中期以后,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的风雅词创作成为词坛主潮,豪放词的地位急剧逆转。循词之雅化理论一路的批评家,对辛弃疾的豪放词展开了批评,这首先发轫于嘉定三年(1210年)詹傅的《笑笑词序》,序中云: 遁斋先生(按,即郭应祥)……窃窥其措辞命意,若连冈平陇,忽断而后续;其下语造句,若奇葩丽草,自然而敷荣,……近世词人如康伯可,非不足取,然其失也诙谐;如辛稼轩,非不可喜,然其失也粗豪。惟先生之词,典雅纯正,清新俊逸,集前辈之大全,而自成一家之机轴。他将康伯可之“滑稽”,辛弃疾之“粗豪”放在同一层面上,用“典雅纯正,清新俊逸”的雅化标准来加以否定。考索南宋雅化理论之源,其实可以推到比辛弃疾年龄还要稍长的王炎那里,早在他的《双溪诗余自序》中就对豪放词进行了贬抑,他说: 夫古律诗且不以豪壮语为贵,长短句名曰曲,取其曲尽人情,惟婉转妩媚为善,豪壮语何贵焉。王炎对豪壮的批评,不过没有像詹傅那样指名道姓而已。到了南宋末年,张炎以其《词源》一书而成为雅化理论的系统总结者,按他的雅词标准,他推崇的是秦少游、高竹屋、姜白石、史邦卿、吴梦窗这一路作家,在《词源·杂论》中将辛弃疾排斥在外,并大加贬抑;其云: 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 在他看来,辛弃疾的所有作品大概只有一首词是符合他的雅化理论标准的,这就是《祝英台近》(“宝钗分”)。在《词源》中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