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在部分中国当代作家中出现了一股摆脱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他们更多地注意并吸收西方印象派、抽象派、结构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创作流派的经验;但在西方,不少作家与艺术家,特别是海外的华裔作家,在久久浸润于西方文艺之后,他们又转过来重新寻求现实主义。这种不同的趋势说明,事物总是在相反的两极运动之中前进的,各种文艺思潮,各种创作流派都需要发展。但不管怎么说,古往今来,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或文艺潮流,有其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它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却永远不会消失。 在中西文学史上,什么时候才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存在分歧的。大致上有两类看法:一类认为现实主义是古已有之的,一般认为西方始于古希腊,荷马的叙事诗《奥德赛》就是现实主义的;在中国则始于《诗经》。这就是说,无论中西,在奴隶社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已形成了。另一类看法认为,现实主义产生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和文学发展的较高阶段。在这类看法中又有不同,对欧洲的现实主义,有人认为始于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代,其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是戏剧中的莎士比亚,小说中的塞万提斯等等;有人认为要从更晚的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批判现实主义算起。至于中国,有人认为现实主义的形成是在唐代,它以杜甫、白居易的出现为标志;有人认为应该从南宋时代算起,因为南宋城市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孕育了资本主义因素,而现实主义的产生是同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 我认为无论中西,现实主义都是古已有之的。持第二类看法的人,大致有三条理由,而这三条理由我觉得是经不起推敲的。第一条,他们认为只有达到了恩格斯所说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要求,才是现实主义的,所以西方要从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算起,中国要从杜甫的“三吏三别”或南宋话本小说算起。实际上恩格斯这句话是对某些文艺样式(主要是小说、戏剧以及长篇叙事诗)而言的,并非是对一切文艺样式提出的现实主义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主义有基本的和严格的两种要求。基本的要求是现实主义真实性,即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严格的要求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所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较高阶段的某些文学样式的要求。用现实主义较高发展阶段的要求来否定现实主义较低发展阶段的存在,实际上否认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不断发展的,是目趋丰富、逐步成熟的。而且,即使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要求,说西方始于文艺复兴时代,中国始于杜甫或南宋话本小说,也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古希腊的悲剧,有的就达到了这个要求;在中国,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北朝民歌中的《木兰辞》等也是达到了这个要求的。第二条,他们认为现实主义是伴随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因素一起产生的。这是用现实主义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创作方法,取代了其他阶段现实主义的不同创作方法,用资产阶级的批判现实主义否定其他现实主义的存在。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不是资产阶级创造的,它最早来自人民群众的劳动与审美实践,而且所有的历史上的不同阶级都曾经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是文学史的事实已经证明了的。第三条,他们认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主张和文学思潮,最早是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法国开始的,“现实主义”这个概念形成和提出于十九世纪,因此现实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这种看法实际上混淆了现实主义作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文艺运动、理论思潮的区别。这二者虽有联系,但不能等同。理论、思潮是对创作的总结与推动,总是先有作品和创作方法,然后才有现实主义的思潮和理论。 虽然在西方和中国,现实主义都是古已有之的,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差异,现实主义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却呈现出很大的不同。现实主义在西方古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一)古代的现实主义;(二)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三)批判现实主义。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的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是与西方社会性质的变化紧密相联的,同时又是与其他文艺思潮相交叉而更迭的。比如西方古代现实主义产生于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社会,之后经过中世纪的宗教神秘主义与禁欲主义,发展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产生于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之后经过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发展为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又出现了自然主义、现代主义等等。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西方不同,没有那么多的各种主义。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并非象西方那样,按照社会性质以及与其他文艺思潮的交叉更迭而区分为不同阶段,而是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我国不同文学体裁中的发展和成熟过程来划分的,即:(一)先秦至魏晋的诗歌、散文中的现实主义;(二)唐宋时期的诗词与传奇中的现实主义;(三)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四)近代谴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我们将在以下与西方的比较中详而论之。 首先我们将西方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与中国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加以比较。中西方的这两个阶段在时间跨度上大致都属于从公元前约五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左右,而其社会制度也都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 人类最初的精神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认识对象的,人们的思想认识是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于是在哲学思想上产生了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在艺术上则产生了朴素的现实主义,这在原始的绘画和歌谣中就已经存在了。但现实主义的发达,无论在西方或中国,都是在奴隶社会。古希腊时期,现实主义在创作上的代表是荷马的史诗《奥德赛》,埃斯库罗斯与欧里庇德斯的部分悲剧,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以及希腊的雕刻艺术;其理论上的代表则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一开始就面向外部世界,侧重于客体。亚里斯多德所强调的艺术真实性是艺术对于自然客体的摹仿。它不但要求摹仿事物的外形,而且要求体现整体的真实。比如他认为,画鹿而不象鹿,比错画母鹿有角还不可饶恕,虽然他也强调技术上的精确性。他所说的摹仿,还要求人物直接出场而不依赖于诗人的叙述。他说:“史诗诗人应尽量少用自己的身份说话,否则就不是摹仿者了。其他的史诗诗人一直是亲自出场,很少摹仿,或者偶尔摹仿。荷马却在简短的序诗之后,立即叫一个男人或女人,或其他人物出场,他们各具有‘性格’,没有一个不具有特殊的性格。”(《诗学》第二十四章)西方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一开始就以摹仿论为基础,要求对人物的行为和性格作出刻画。这是因为西方的现实主义一开始便是在叙事诗与戏剧中成熟的。这种摹仿论正是对古希腊的雕刻、史诗、悲剧、喜剧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