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原乡”?原乡在台湾社会经常被采用,应是从原道、原儒、原人等文化概念中借鉴而来。第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原乡意识的文学概念是鲁迅提出的“乡土文学”。①这种“乡土文学”指那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从台湾文学谱系来看,“原乡”可追溯到钟理和的《原乡人》,其中有一段对话,当主人公问奶奶“原乡在哪边?是不是很远?”奶奶答:“在西边,很远很远;隔一条海,来时要坐船。”在小说中,“原乡”指的是“中国”,原乡人即是“中国人”,其中的“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②一句广为流传。齐邦媛指出,“李永平笔下的吉陵镇,是一个模糊、无法找到具体定位的地域,评者认为吉陵是华南、台湾、南洋的综合;有人则视为一个中国小镇的塑像。我想,李永平创作《吉陵春秋》时应未去过大陆,他对中国的想象纯然是文化性的。也许尚有侨居地的影子。”③王德威认为,“1990年代的台湾喧哗骚动,在一片后殖民、后现代的论述风潮中,李永平大可以成为正面或反面教材,好好被解读一番。这位来自南洋的‘侨生’,落籍台湾,却一心向往中国。但他心目中的中国与其说是政治实体,不如说是文化图腾,而这图腾的终极表现就在方块字上。李对中文的崇拜摩挲,让他力求在纸上构筑一个想象的原乡,但在这个文字魅影的城国里,那历史的中国已经暗暗地被消解了。……我认为李永平当然是台湾作家。因为台湾,他的文字事业得以开展;也因为台湾,他的原乡——不论是神州还是婆罗洲——才有意义可言。”④这一切都展示着“原乡书写”中所蕴藏的复杂而多重的文学阐释空间。 无论是鲁迅、钟理和还是齐邦媛、王德威,他们关于“故乡”“乡土”和“原乡”的阐释都强调着离开故乡后,作家们对故乡的记忆与书写。因此“原乡书写”至少具有两个特征:一、作家必须离开故乡,产生一种在地与故乡之间的距离感;二、作家的笔调是记忆、缅怀式的,很多时候满寓着乡愁。本文论及的旅台小说家有潘雨桐(1937-)、李永平(1947-2017)、商晚筠(1952-1995)、张贵兴(1956-)和黄锦树(1967-),他们代表着马华旅台小说家目前所取得的成就。⑤从旅台小说家的身份出发,他们离开故乡马来西亚,从台湾(虚拟的局外人)的眼光对马来西亚进行书写,这种书写过程中的距离感,造就了他们的小说想象与真实大马之间的缝隙与差异。又因为他们马来西亚华人身份,他们血缘中斩断不了与中国(无论是实在的中国,还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现实和历史的关系,这样决定了他们的原乡书写,除对祖国大马的想象之外,还有对中国这一“原乡”的书写。这些作家有的选择定居台湾,如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有的回到马来西亚,如潘雨桐、商晚筠,但无论是作为漂流异地的留台生,还是离散异地的“外劳”(钟怡雯语),或是落籍异地的“华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对“原乡”的书写,以及对中国和对大马两种层面上的原乡情怀与国族记忆,这些都使得他们作品的书写方式和精神谱系在华语语系文学的阵营中显得独树一帜。 一、大陆想象和文化中国:对中国的原乡书写 马华旅台作家群对中国的原乡书写,有很强的学院派特点。谈到他们的学院式知识体系,我们必须谈到台湾大学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台湾自1950年代中期开始有美援,为了争取海外华人对民国政府支持,积极推动侨生政策,“侨生就读国立大专可享学杂费减免等优惠,早年由于海外华人升学管道不多,费用相对低廉的台湾成为华人子弟的重要升学地方。近年每年有约三千多名侨生到台湾求学,其中大马、澳门和香港是重要来源地。五十多年侨生总数估计超过十五万人。”⑥据台湾“教育部”统计处最新资料,2009年台湾外籍生(含交换生、华语文学生、侨生)数量为26184人,而“2009年国际学生中,东南亚学生超过六成,就读大学部和硕士者,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排名前三。”⑦近几年来,台湾经济一直在滑坡,无力增加经费,同时中国大陆政府也提供了丰厚的留学基金,再加上马来西亚成立的拉曼大学(本科,地处霹雳州金宝镇)、韩江学院(专科,地处槟城)、新纪元学院(专科,地处吉隆坡加影地区)和南方大学学院(专科,地处柔佛州新山市)都设有中文系或者中文课程,所以,这几年来,留华的马来西亚学生越来越多,留台的学生数量日趋减少。 马来西亚建国以来,国家的教育制度明显存在种族歧视和教育资源不公的问题。旅台作家选择留学台湾,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此。选择中文系或者外文系很多时候都是随缘,只要有台湾奖学金,他们就毫不犹豫地离马赴台。钟怡雯曾自述碰巧读了中文系,黄锦树甚至对中文系教育感到不适应,在他们骨子里,能够离开“二等公民”的故国(马来西亚)是最重要的。⑧但正是这种际遇,造就了他们与台湾、与中华文化的文学缘分。黄锦树曾言是台湾的文学奖让他找回文学自信,其他作家都曾获得过台湾各大文学奖,王德威就曾指出台湾文坛成就了李永平。⑨而早在1980年代,台湾文坛就开始注意到留台/旅台作家的创作实绩,李昂曾说:“我对马来西亚一直都有好感,因为有两位马来西亚作家在台湾的表现,使台湾作家甚至是亚洲作家在很多方面都望尘莫及,他们就是李永平和商晚筠。他们的小说人物虽然是地域性的,如商晚筠的《痴女阿莲》和李永平写的马来女人,但因小说的艺术层次很高,当我们读时,并不太觉得是在写我们完全不熟悉的地方。”⑩另外,蔡源煌、王文兴之于商晚筠,颜元叔、余光中、齐邦媛之于李永平,王德威、苏伟贞之于张贵兴,王德威、朱天心之于黄锦树,台湾学人都对这些作家表示欣赏和鼓励。值得指出的是马华旅台生的先行者,如林绿、陈鹏翔、李有成等文学前辈,与他们或师或友的关系,如为后辈作序、撰文,也帮助和指导着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