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为战时国都——重庆,选一位最赤诚的歌者,或者说城市代言人,我认为,非老舍莫属。郭沫若、茅盾、巴金、司马訏,甚至张恨水,都不如老舍合适。他们不如老舍对这座城市心热,也不像老舍那样,面对抗战生活中自己应分得的那份苦难,“决不怨天尤人”①。老舍热情建构重庆形象的背后,是赤诚的民族国家情怀。 老舍写得最多的城市,除了北平,就要算重庆了。老舍1938年8月流亡到重庆,直到1946年3月才离开。他在重庆的八年,正是重庆作为战时国都期间②。老舍对重庆形象的建构,各种文体都用上了,如诗歌《陪都赞》,小说《鼓书艺人》《不成问题的问题》《民主世界》,戏剧《残雾》《面子问题》《大地龙蛇》《归去来兮》《谁先到了重庆》,报告文学《五四之夜》,散文《八方风雨》等。他的重庆书写一直与抗战建国的时代主调保持一致,他认为,“在全面抗战中,一切工作都须统纳于抗战建国一语的里面”③。他认识到抗日战争是全方位的“现代战争”,包括“军事战争,经济战争,文艺战争”,“每个人都当作个武士”,笔则是他参与抗战的武器④。老舍的抗战文艺观念,决定了他的重庆想象执着于民族国家观念的表达。 老舍在《我为什么离开武汉》一文中写到:“流亡者除了要跟着国旗走的决定而外,很难再有什么非这样或那样不可的主张。”⑤“国旗”的方向把他引到了战时国都重庆。“跟着国旗走”是老舍对“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观念的诗意表达。在大片国土被侵占,家乡沦陷的情形下,民族国家意识最切实的寄托空间,就不再是故乡、古都,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城市。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作为战时国都的重庆,在流亡者的心中就等同于民族国家,老舍也是把重庆当作民族国家的象征来书写的。《陪都赞》一诗对重庆的巡礼,就把重庆形象与民族国家观念进行了对接,诗歌开头即把重庆纳入反法西斯的民族国家叙事中:“兴邦抗战此中心,重庆威名天下闻。太平洋上风云紧,巴山蜀水倍精神。”⑥诗歌以城市代表国家,把重庆与莫斯科、华盛顿、伦敦看作“民主同盟四重镇”,进而借由地名的双关修辞构设了重庆在抗战建国中的圣地身份:“复兴关下,扬子江滨,精神堡垒,高入青云,东亚我为尊。”⑦诗歌对重庆“风光无尽”的礼赞,最终落脚于“伟大山城胜利之根”一语。重庆正是在抗战主题下,在民族国家观念的指涉中,衍生出神圣国都的价值。 本文研究老舍的重庆想象,当然不是为了给“爱国作家老舍”增添一条注脚。老舍的重庆想象,在取材、构思、人物、观念等方面,皆有匠心独运之处,呈现了动态、多面的重庆形象。老舍与战时国都,相互照亮,沿着这束光亮,或许能发现别样的重庆想象。 一、跟着国都走,到重庆去 在老舍笔下,战时国都重庆被符号化、象征化,代表民族国家,从而成为万众归心的神圣之城。归依重庆,也就是归依民族国家。民族国家至上的情感,赋予战时国都特殊的价值和地位,以至于老舍长于斯、念于斯的北平,在抗战话语的映射下,也被重新赋意,用来反衬战时国都的神圣地位。 老舍所喜欢的城市格调,其实是比较固定的,那就是古都北平的类型,与之类似的有成都、昆明、济南等,这类城市体现出城乡协调的特性,古朴、宁静、闲适。而摩登、喧闹、中西景观错置的城市,老舍则从心底表示拒斥。即使在抗战时期,亦大致如此。流亡武汉时,他喜欢武昌讨厌汉口,“因为武昌像个静静的中国城市,而汉口是不中不西的乌烟瘴气的码头”⑧。他自言“在北平,济南,青岛住惯了”,“连上海都不大喜欢,更不用说汉口了”⑨。不过,老舍对号称“小上海”的重庆却多有溢美之词。 抗战时期外地人士对重庆的观感,有重庆像上海的论断⑩。重庆的繁华摩登、五方杂处、喧闹拥挤,无不像上海。面对如此重庆,老舍并没有像对上海、汉口一样表达拒斥之感,反而在重庆、北平的双城记中,抬升重庆价值,针砭北平风味。这是为何? “像中国城市”是老舍对一个城市产生好感的基本前提,这种偏好包含了对民族价值的认可和重申,与民族抗战的观念相契合。对城市的态度折射了老舍的家国情怀。老舍“很喜爱成都,因为它有许多地方像北平”(11),成都成了老舍思乡恋土的替代空间。在《可爱的成都》一文中,老舍谈到成都的可爱,首要理由就是“成都有许多与北平相似之处,稍稍使我减去些乡思”(12)。《在成都》一文也谈到“成都的确有点像北平:街平,房老,人从容”,但老舍同时指出:“只是街平,房老,人从容,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北平的陷落,恐怕是吃了‘从容’的亏;成都,不要再以此自傲吧。”(13)这些叙述,表明老舍在民族抗战的语境中,对北平的态度有所调整,北平在他心中分解成情感北平和理性北平两种形象。作为承载生命记忆、情感趣味的北平,老舍对它满怀深情,“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和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14)。老舍甚至因太爱北平,心里便难以容下其他城市。到了抗战时期,尽管老舍仍然眷恋北平风物,对北平一往情深,但又对北平风味、北平性格进行了理性反思,他意识到抗战“所需的是热血与刀枪。用不着那使人衰颓的北平风味”(15)。战前空旷静寂、悠然自适、享受清福的北平,令老舍着迷的北平,在战时则显露出柔弱、衰颓、屈辱的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