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毕业生规模随之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报告将就业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必须“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十九大报告特别将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重点关注群体,强调“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究竟如何?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于2017年6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文基于这一调查数据,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统计描述,并对已确定单位毕业生的起薪和就业满意度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期望对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学生的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或家庭背景、求职努力情况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可以从多个理论维度进行阐释。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解释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象主要的理论有供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市场分割理论、筛选理论、信号理论、工作搜寻理论等。 (1)从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预计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仍然比较稳定,整体落实率较高。(2)人力资本理论对于毕业生求职结果和就业质量一直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人力资本因素依然是影响毕业生求职结果、起薪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有学识、能力强的毕业生在竞争中必然会得到较好的教育回报。(3)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Coleman,1988),家庭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打破就业信息的不对称,获得广泛的就业渠道,从而找到“好工作”。(4)从市场分割理论来看,我国地区、行业、单位、岗位之间的显著差异显示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的局面,能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也会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工作收入和工作满意度。(5)筛选理论、信号理论、工作搜寻理论等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影响毕业生工作落实情况、起薪和满意度差异的原因。 (二)文献综述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和就业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与人力资本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相当丰富,而其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社会学家Blau和Duncan(1967),他们认为,与个体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先赋性因素(ascribed status)相比,后致性因素(achieved status),即以教育、工作经历为测度指标的人力资本因素对个体职业地位获得有更重要的影响。国内学者在研究人力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使用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学生的内部因素等指标来替代人力资本(岳昌君等,2012)。岳昌君(2004)和闵维方(2006)都发现内因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岳昌君等人利用2011年、2013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人力资本(学习成绩、学历层次、辅修/双学位、外语类证书等)是影响毕业生求职结果和起薪的重要因素(岳昌君等,2012;2014;2016)。 家庭背景、个人求职努力情况、社会经济环境等其他微观或宏观因素对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影响也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闵维方等人(2006)和杜桂英等人(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的经济背景和社会关系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正向影响。文东茅(2005)发现,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显著影响。曾湘泉(2004)、陈成文(2008)等学者也分别从就业分配制度、择业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 对就业状况进行分析不能只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就业满意度作为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与讨论。特罗(Trow,1973)和桑亚(Sanyal,1987)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展,特别是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就业状况越来越差、就业满意度越来越低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弗洛里等人(Florit & Lladosa,2007)也利用计量回归模型分析了工作满意度的诸多影响因素,如受教育年限、学用匹配程度等。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也关注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问题。涂晓明(2007)发现就业方式的自主性会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产生影响。此外,高校毕业生对起薪的期望值和学用结合情况也会对就业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岳昌君(2013)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归纳为“就业实际感知”与“就业期望”的差值,发现工作因素(如高收入、在大中城市工作等)对就业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非工作因素(如家庭、学校背景等)既对就业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又通过影响工作选择而间接地对就业满意度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