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世界文明发展史表明,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先导。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交汇的新方位,我国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推动高等教育向着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目标迈进。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历史最好最快的发展阶段,教育规模质量、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持续迈上新台阶。 高等教育加速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迈进。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到42.7%;[1]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699万人,占全球总规模的1/5,其中,普通高校招生748万人,毕业生突破700万人,[2]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一批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度显著增强。五年来,高校为国家输送超过3000万名各类人才,[3]高校毕业生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力军,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3年,[4]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2016年,高校为社会输送工学本科毕业生122.7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2%,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近年来,发达国家该比例在15%~25%,芬兰23.7%、德国21.0%、奥地利为17%、瑞士15.7%),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 高等学校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策源地。高校发表全国80%以上的SCI论文,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内专利申请授权量达到12.7万件,比十年前增长17倍;[5]产出70%以上的科技成果和80%以上的社科成果,2016年高校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214项,占获奖总数的72.5%;[6]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科研经费超过1791亿元,占科研经费总量的27.4%,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额达131亿元。[7]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同时也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54.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43.3万人,来华留学人员44.3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36.2%、58.6%和35.1%。[8]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才总数达265.1万人,其中近五年以来占70%,[9]2014-2016年共计回国120万人,82.2%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2016年,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万人次留学人员在华学习。[10]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审批或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480余个,其中包括有较大影响的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中外合作大学9所,本科以上层次二级机构80个、项目1133个,高职高专层次908个,共有29个省市的730所高校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约占全国高校的三分之一。[11] 五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创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首次”。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40%,远超世界平均水平(34.5%),接近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43.9%)。第二,高等教育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源源不断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人才需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坚实的人力资本。第三,考虑时滞因素,海外归国人数首次超过出国留学人数,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高等学校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流报国的主渠道。 党和政府坚持将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领域,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2016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重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五年投入超过1952-2011年60年投入之和。[12]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1万亿元,财政性投入6000多亿元。[13]五年来,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四梁八柱”逐步健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现代大学制度和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落实,面向全球引才用才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制度优势加快形成。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更有条件去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 二、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能转换交汇,内外环境和形势变化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新挑战。 (一)从教育外部看 一是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加剧高等教育竞争。当今世界,产业竞争和要素转移呈现新趋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接连涌现,创新人才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关键要素。发达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创造优势,必须把增强教育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放在首位,必须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崛起中的中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二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加快激发“人才红利”。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从需求侧看,持续扩大消费、投资、出口拉动面临重重压力,必须通过创新谋求新出路、开辟新空间;从供给侧看,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过剩产能不断强化“硬约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把人力资源作为产业体系的核心要素,这意味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提高人力资源供给体系质量为重要主攻方向。积极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必须珍惜和用好当前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时不我待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充分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倒逼要素投入由规模向质量提升,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真正将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打造成启动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秘密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