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5-0107-05 文化对于人,犹如水之于鱼,空气和阳光之于自然生命。作为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有机统一的生命有机系统,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维系社会有序运行的程序和密码,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人类实践智慧得以传承的符号和遗传系统。对于民族来说,文化是其身份特征、精神家园、灵魂血脉,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实践智慧和历史记忆,塑造着民族的品格,铸就着民族的灵魂,影响着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生存方式,支撑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任何一个文化意识比较自觉的民族都会珍视自己民族世代创造和培育起来的文化,对自己文化的价值充分认同,对自己的精神家园自觉守护,对自己文化的前途充满信心。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心态和坚定信念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2文化自信也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可能具有奋发进取的勇气和发展创新的活力,才能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当代中国要解决的最大时代课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完成这一使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智慧滋养、智力支撑和精神牵引,离不开中华民族高度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就源于文化自信。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无论在势能还是影响力方面都不处于优势地位,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还面临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和挤压;在国内,由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艰难曲折的命运,文化自卑的心态以及文化虚无主义还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将伴随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进程的始终。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讲清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对中国人来说,文化自觉就是对自己赖以生存的中华文化有自知之明,而且对其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有充分的认知。而文化自信的底气就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讲清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世界文化史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世界几大原生文化体系中唯一未曾中断,绵延古今的文化类型。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2]。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培育起来的,是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主体和底色,逐步吸收融合游牧文化、印度佛教文化,接纳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以来,虽然遭遇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中华文化没有被吞噬,没有丧失自己的独特性,而是在剧烈的阵痛中实现了凤凰涅槃,从传统逐步走向近代。 五四运动以后,追求救亡图存的中华人民选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先进文化,为古老的中华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保存和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脉,创造和培育了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革命文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智慧滋养、精神动力和方向引领,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实现了中华文化形态的嬗变。 1949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在文化认知方面有过曲折,但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始终坚守中国文化立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马克思主义)为魂,以西为用,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使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既为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诠释,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奉献了文化智慧。 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根基,源远流长的传统、丰富的内涵、从多次灾难中挺立下来的生命力、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二、充分阐扬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 文化自信既是对自己拥有的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自己的文化创造力、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和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创新,也是对文化自卑心理的克服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