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传统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种意义上,任何道路的选择、理论的产生和制度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传统,都是文化传统的表象。所以,无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都可以归结为文化自信。研究文化自信有着根本的意义。文化自信意味着对文化传统的自信,要弄清文化传统的自信问题,首先要搞清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即:“何谓文化传统”、“何谓文化自信”、“为何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才能解决“如何文化自信”的问题。 一、何谓文化传统? 提到文化传统,人们一般会如此回答: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传习下来的稳定、固化的东西:它既包括器物层面,也包括制度、思想和观念层面。这样理解的文化传统容易被我们所把握,更具家园感。因为稳定的东西比较变易的东西,更具依靠性、庇护感。然而,如此理解的文化传统是即成的、僵死的、无生命的存在,就如同考古对象一样,所谓文化传统只是一种逝去历史的文化遗存,一种文化的“木乃伊”。从时间的存在维度上来看,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中,这种通常的理解,是把文化传统界定在“过去”的维度中: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已经“过去”的给定存在。这种理解必然产生两种接续下来的结论:其一,把传统当做已经定型的,不再生长、变化、发展的存在,文化传统犹如古希腊哲学理解的世界本体,被当做变中之不变的“实体”;其二,以“过去”的文化传统作为固定的范型,用以衡量“现在”和“未来”,把“现在”和“未来”统统注入“过去”的范型里,使之成为“过去”的复制品且无限地复制下去。在实践上,这种理解必然导致崇尚“过去”的文化“原教旨”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面对这样的“文化传统”,我们就会只有简单的继承没有创新。如此,则任何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会烟消云散,归于虚无。 当然,笼统地说,文化传统确实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①。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基本经验和生存方式。但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经过世世代代不同文化承担者的阐释,以及其他文化传统的作用和影响,就会出现传统延传的文化变体,即不同的阐释“文本”②。文化传统的变体是相对于文化本体而言的,但是文化的变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绝对清晰、不可逾越的界限,对本体的阐释形成了变体,而变体又丰富了本体并转化为本体。每个时代都存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诠释“文本”即文化变体,这种绵延不绝的文化变体系列本质上就是文化本体,换言之,就是文化传统本身。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本体与变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打破了文化传统的固化结构:文化传统的变体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本体的面貌和内涵,使传统本体处于流变的过程中。这一辩证过程使文化传统活化,赋予传统以一种生命的性质,使文化传统成为不断发展、不断生长的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流。这就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所说的对传统的阐释过程,亦即“视域融合”过程。 所以,文化传统并不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是已经形成的、过去了的既定存在,是一堆可以放置于博物馆中,供人们赏玩的僵死固化的文化遗存和文化“木乃伊”;文化传统也不是一经生成就只能自我肯定、不再生长变化的文化统一体。恰恰相反,文化传统是既成文化和未成文化的统一,易言之,是以它“过去”为基础、“现在”为问题源和背景、“未来”为本位的统一过程。从这种意义来说,我们不能把中国文化传统看作是既定的、不再生长的僵死的存在。中国文化传统同样呈现为中国文化本体与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文化变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促使中国文化传统的不断生长。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包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就是文化本体和文化变体的作用和转化的过程,其间使中国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说,部分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了。中国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还将是一个正在生长并继续生长的文化共同体。所以,我们应当把中国文化传统看作是一个不断生成的生命体。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陷于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泥淖。这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本体存在的正确理解,这种对文化传统的存在论理解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 二、何谓文化自信? 一般理解,文化自信的文化本体状态是文化的完满性,文化自信是文化完满状态的文化心理表现。这种理解就在实质上把文化自信等同于文化自满或 文化自大。所以,有必要深究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个体自信的引申。个体自信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从个体心理学来说,人们常用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A.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来说明和界定个体自信。“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应对困境,得到满意结果的心理评估和预期③。无疑,个体对效能和结果的预期越高,就越倾向于做出更大努力。所以,个体自信是对自身力量准确估价和自己一定能实现所追求目标的确信:自信导致积极的行动。甚至可以说,是否导致积极的、富有效果的行动,是辨别一个个体是否自信的本质特征。 个体心理与文化心理具有同构性,文化自信是人类个体自信的拓展。由此,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的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估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形态具有旺盛的生机,能够成功地应对和解决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文化自信会导致文化主体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在与新环境的遭遇中坚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