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18)04-0084-12 中文学科的女性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较大进展,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若干高校开始出现女性文学方面的课程,相关选题亦进入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本文主要梳理和考察2006年至2016年中文学科女性文学/性别研究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的情况仅简略提及,作为一种背景性的参考。 一、研究概况 中文学科女性文学/性别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出自拥有文学博士授权资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硕士论文的来源所涉及的培养单位则更为广泛。据中国知网(CNKI)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截至2018年3月18日)的信息查询,与2005年以前相比,2006-2016年中国文学领域与性别相关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这一时期,以“女性文学”为主题的博士论文84篇、硕士论文757篇(2005年以前分别为33篇和164篇);以“女作家”为主题的博士论文131篇、硕士论文718篇(2005年以前分别为36篇和182篇);以“女性意识”为主题的博士论文227篇、硕士论文2007篇(2005年以前分别为55篇和283篇);以“中国文学”+“性别”为主题的博士论文18篇、硕士论文5篇(2005年以前分别为3篇和1篇)。从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学位论文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 鉴于迄今为止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并未全部录入中国期刊网,故上述有关数据所提供的只能是大体情况。为此,我们利用多种途径进行补充查询,以求减少疏漏。补充查询的来源包括国家图书馆以及若干重要高校和科研机构未曾进入互联网的信息。为避免同一篇论文在不同检索项中出现重复计入的情况,经过逐一筛除,整理出比较翔实的博士学位论文目录,共计294篇。其中香港及澳门地区的博士论文17篇,台湾地区的博士论文8篇。这些论文的研究方向以现当代文学为数最多,达161篇;其他部分,包括古代文学43篇,性别理论批评研究37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海外华裔女作家创作研究53篇。涉及的文体以小说为主。 在这些博士论文中,对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创作进行考察的论文占有比较突出的位置。研究对象以中国大陆女作家为主,同时包括部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女作者。论文题目的检索显示,受关注较多的女作家依次为:张爱玲(博士论文9篇、硕士论文424篇)、王安忆(博士论文8篇、硕士论文187篇)、严歌苓(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233篇)、萧红(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199篇)、残雪(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57篇)、迟子建(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214篇)、铁凝(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22篇)、丁玲(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02篇)、虹影(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79篇)、方方(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77篇)、李清照(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04篇)、池莉(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96篇)、冰心(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79篇)、张洁(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65篇)、毕淑敏(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55篇)、凌叔华(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41篇)、龙应台(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0篇)、徐自华(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篇)。其他程度不同地进入博士、硕士论文选题的古今女作家还有:薛涛、李冶、鱼玄机、朱淑真、秋瑾、吕碧城、席佩兰、王筠、吴兰征、刘清韵、陈端生、陈衡哲、庐隐、冯沅君、白薇、石评梅、苏雪林、林徽因、苏青、杨绛、杨沫、宗璞、谌容、茹志鹃、霍达、凌力、张抗抗、徐小斌、范小青、赵玫、蒋子丹、海男、徐坤、张欣、张翎、陈染、林白、王旭烽、张悦然、舒婷、翟永明、郑敏、陈敬容、王小妮、唐亚平、何冀平、李昂、施叔青、林海音、席慕蓉、张晓风、琦君、琼瑶、三毛、朱天文、朱天心、李碧华、亦舒和西西等。 目前的统计在搜集资料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仍难免有所遗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2006年以来有关文学与性别关系的探讨受到相当多的年轻学人的关注,这一领域的选题在中文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妇女研究会从2006开始举办的(每两年一次)迄今六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活动中,中文学科共有15篇博士论文和12篇硕士论文获奖。 二、主要特点和趋势 2006年至2016年,在当代社会性别意识、文学发展以及国际学术背景发生多重变化的语境中,研究生学位论文关于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以及性别与文学关系的探讨取得新的收获,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 (一)女性文学研究视域进一步拓宽 2005年之前,女性文学研究方面的博士论文选题范围大多为20世纪的女性创作,只有数篇涉及古代女作家。2006年以来的研究视域进一步拓宽,考察对象不仅涵盖了古代、近代以及现当代各历史阶段,而且涉及多种文体。同时,有关文学领域性别研究的理论批评也进入了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是中文学科的重镇,但以往这一领域有关女性创作的探讨相对薄弱,只有为数甚少的女作家(如蔡琰、薛涛、李清照、秋瑾等)较受注意。近10年的博士论文写作中,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例如,汉魏六朝女性的文学创作上承先秦下启唐宋,但流传下来的作品掺杂伪作,多有争议。为此,庄新霞的《汉魏六朝女性著述考论》[1]立足于原始文献资料,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搜集、考辨和整理该时期的女作家著述资料,共涉及125位女作家,作品包括诗、赋、赞、颂、书、疏、诔等各类文体。金璐璐的《班昭及其著述研究》[2]就东汉班昭的生平、交游、思想和创作实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钩稽、考证和研究。班昭所具有的女性史学家、文学家身份成为论文分析其创作的重要视点。 女性词的研究以往主要瞩目于宋代,此期关注的范围有所拓展。韩荣荣的《雍乾女性词人研究》[3]借助原始资料,从总体上把握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女性词坛的发展脉络和总体特征,考察范围涉及这一时期女性词坛的结社现象及其特点与成因、女性词与当时文学思潮的关系、题材的新变及意义等。李小满的《清代闺秀词研究》[4]发掘清代闺秀词作的创造性,认为传统的闺房、庭院意象于此被填充进了现实生活的情思意蕴,成为女作者铺展精神世界的空间。王慧敏的《民国女性词研究》[5]结合创作探讨了民国时期女词人的特殊心态以及女性词多样化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