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16.52 在一定意义上,交互主体性现象学可以说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最终形态。但让胡塞尔尴尬的是,交互主体性现象学提出之后更多地是受到批评而非认可。比如他当时的一批亲炙弟子如兰德格雷贝(Ludwig Landgrebe)、许慈(Alfred Schutz)以及黑尔德(Klaus Held)等都曾认为其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方案是失败的(cf.Landgrebe,p.178;Schutz,pp.90-116;李云飞,第69-79页),而一些社会哲学家的批评则更为激烈。(cf.Theunissen,Kap.1)他们往往“把胡塞尔的现象学看成是古典主体哲学最后一次也许是最有力的尝试,并竭力揭示其唯我论的荒谬和困境”。(扎哈维,第2页)所以,他们对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批评多集中在其从“我思”出发构造“他我”的“唯我论”特征上,认为它不足以为“交互主体性”和“社会性”提供充分说明。当然也有一些人为胡塞尔辩护,比如耿宁(Iso Kern),他在编辑完三卷本《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之后认为,胡塞尔后期手稿中对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思考表明他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cf.Hua XIV,S.XXXIV)又如扎哈维(Dan Zahavi)也认为,尽管胡塞尔有唯我论者的名声,但事实上他并没有倡导一种唯我论的观点,与此相反,就超越论哲学的交互主体性转折而论,胡塞尔自己与阿佩尔和哈贝马斯是一致的。他甚至认为,“胡塞尔对于交互主体性的说明要比他们的更为合理、连贯和充分。”(扎哈维,第2-3页) 于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一方面,现象学之所以为现象学,必须要求从一个绝对明见无疑的开端出发,而这个开端在胡塞尔看来只能是“我思”。①在此意义上,即使是对交互主体性的现象学沉思,从方法论上说也只能从“自我我思”开始,以“自我我思”为开端,因此无法避免地表现出某种“唯我论”的“外表”。但另一方面,胡塞尔之所以要对他的超越论哲学进行交互主体性转向,就是因为他通过对“我思”的“自身思义”而最终认识到:就现象学所要揭示的实事本身的奠基秩序来说,真正构成最初开端或最终根据的那种“自身最初的存在”,恰恰不是自我我思,而是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参见朱刚,第102-105页)因此问题就在于,究竟该如何理解自我我思与交互主体性之关系?何者才是最终的本原或最初的开端?与此相关,现象学还原究竟是要还原到超越论的自我或本我,还是还原到超越论的交互主体性? 这就涉及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中的双重开端与双重还原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有关研究中尚未得到系统探讨,甚至问题本身都还没有明确提出。本文的任务正是提出这些问题并进行初步探讨。 二、胡塞尔现象学中是否存在双重开端与双重还原的思想? 首先是何为双重开端。 哲学自古即是寻求最终本原或最初开端之学。但寻求何种意义上的开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却经历了一个根本转向:在古代,本原或开端首先被认为是世界本身的本原或开端。但从笛卡尔开始,哲人们首先要寻求的不再是世界本身的开端与本原,而是对世界进行认识的哲学活动本身的开端,即认识能够由之出发的明见无疑的起点。前者是本原论意义上的开端,或者用现象学的话说,实事本身的开端;后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开端,即认识活动本身在方法上所要求的开端。 这双重开端要求双重还原:方法论意义上的还原和本原论意义上的还原。前者保证认识有一个明见无疑的开端;后者保证我们最终能回溯到那构成世界本身的开端。而就双重还原之关系而言,第一重还原又构成第二重还原的前提:没有方法论意义上的还原做保障,哲学活动就不能启动自身,最终也无法揭示出世界本身的开端。方法论还原的自觉提出与形成,自笛卡尔始。无论学界对笛卡尔“我思”之含义及其与“我在”之关系有多少争论,有一点大家公认: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这一方法论还原的初步形态,首次把“我思”确立为哲学沉思之明见无疑的开端。笛卡尔由此造成了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转向,即主体性转向,这一转向后来在胡塞尔那里实现为彻底的超越论转向。 但随这一超越论转向而来的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困境:哲学活动本身的开端(自我我思)往往同时被视为世界本身的开端,由此导致方法论上的唯我论变成了本原论上的唯我论。胡塞尔现象学也曾陷入此困境:他一度把哲学沉思者之最先给予自身的我思这一方法论意义上的开端视为世界本身的本原。但后来通过对我思开端或本我领域的自身解释或自身思义,胡塞尔发现,真正构成世界之开端或本原的乃是“单子论的交互主体性”,由此胡塞尔逐渐形成了向交互主体性还原的思想。 胡塞尔最早应该是在1910/1911年秋季“现象学的基本问题”讲座中开始明确意识到其现象学还原的唯我论倾向,也是在那时他才试图发展出交互主体性还原的方法以走出唯我论。在一份大概写于1921/22年的文本里他确认了这一点。他在那里写道:“我最初在这种[向纯粹意识的]还原中过分强调了意识流,仿佛涉及的是向它还原。在1907年引入现象学还原时我最初的理解肯定就是如此。在这种理解中有一个根本性的,虽然并不很容易看出的错误。这个错误由于1910年秋季的讲课中将现象学还原‘扩展’到单子交互主体性而被消除了。那时我就已经说明:看起来向‘意识流’的还原可能会得出一种新的唯我论。但是如果我们弄清楚,还原不仅导致现时的意识流(及其自我极)……那么这种困难就会消除。”(胡塞尔,2010年,第593-594页;Hua VIII,S.433-434)②在这里胡塞尔明确区分了两种现象学还原:一种是1907年初次引入现象学还原时所理解的那种向本我的“纯粹意识”、向唯独属于我的“意识流”的还原,这种还原中“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会导致“一种新的唯我论”;另一种还原就是这里所说的已经扩展到单子交互主体性的现象学还原,这种还原“不仅导致现时的意识流”,而且——后面马上将揭示出——还导致他我的意识流,最终显示出交互主体性的原初性,从而消除唯我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