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的经济转型始于1990年。截至2017年,波兰从当初饱受嘲笑的“波兰病”发展到广受赞誉的“波兰奇迹”,连续25年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①,即便历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也没有陷入经济衰退。波兰的经济成就是巴尔采罗维奇计划、《波兰战略》以及加入欧盟三大阶段共同促成的结果。同时,未来的波兰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波兰版的“休克疗法”——巴尔采罗维奇计划 1990年1月1日,波兰选择了激进的“休克疗法”方式,成为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标志。在引入“休克疗法”前,波兰正面临着极其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数均出现了高风险警示,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几项指标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率达到历史新高。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波兰的通货膨胀率以不可遏止的势头增长,到1990年已经达到639.6%,成为东欧国家中典型的恶性通胀国家②。第二,国家财政面临巨大困难。1989年国家财政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2%,1989年往来账户赤字也达18亿美元。这一切使政府完全丧失了控制预算、银行体系和支付平衡的能力③。第三,外债规模不断扩大。从1974年起,由于贸易赤字,按照卢布结算,波兰开始步入债务国行列。1975年,波兰的卢布债务是4.3亿卢布,1979年达到8.45亿卢布,1987年卢布债务已经是1979年的8倍。再加上向发达国家的贷款,波兰的债务问题日趋恶化④。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波兰提供贷款。截至1986年年底,波兰外债已达382亿美元,人均欠债1 000美元,户均欠债4 000美元。波兰每年为偿付债务利息花费20亿美元,占出口收汇的30%,相当于国内商品市场零售总额的25%⑤。1988年波兰的外债达到390亿美元,1989年外债达到423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四大债务国⑥,外债在GDP中的比重达到49.3%⑦。 从总体上看,波兰经济的整体恶化主要是以上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债负担和通货膨胀加剧严重制约着波兰经济,有学者称之为“波兰病”⑧。 “休克疗法”(therapy shock)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时提出的。在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国家制度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波兰政府聘萨克斯为波兰政府的经济顾问。在萨克斯看来,波兰的经济转型是全面的经济改革计划,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经济自由化、宏观经济稳定化和私有化。经济自由化就是在法律和行政上作出重大调整,以建立私有制并引入市场竞争。宏观经济稳定化包括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控制预算赤字,减少货币供应量,确定切实可行的、统一的货币汇率,建立一个自由兑换货币和物价稳定的有效货币系统。私有化就是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从国有部门转化为私有部门的过程。私有化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经济自由化开办新式的公司,二是通过现有的国有资产的私有化⑨。 萨克斯的“休克疗法”深刻影响了波兰经济学家。其中,波兰首席经济学家、马佐维耶茨基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莱舍克·巴尔采罗维奇(Leszek Balcerowicz)将萨克斯视为“精神导师”,将“休克疗法”视为拯救波兰经济的唯一选择。 1989年9月,以巴尔采罗维奇为首的经济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1990年1月1日,波兰第一届非共产党政府引入了《经济转型纲领》(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rogram)改革方案⑩。由于巴尔采罗维奇在波兰《经济转型纲领》中扮演的关键设计者角色,这个方案又称为巴尔采罗维奇计划(Balcerowicz Plan)。 该计划主要在三大宏观经济领域进行改革,即公共财政、市场机制和所有制结构,涉及微观经济运行的十大层面,如国有企业、银行法、国有银行、工资、税收、外资商业活动、外汇法、关税、就业及劳动合同解除等(见表1)。
从波兰经济转型的本质和领域来看,巴尔采罗维奇计划实质上就是“跃向市场经济”的激进式改革(11)。它扭转了国家经济持续恶化的态势,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巴尔采罗维奇计划成为抑制恶性通货膨胀的一剂“猛药” 巴尔采罗维奇计划特别注意实施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过一揽子经济组合方案,尤其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信贷增长速度,在解除价格管制的同时,短时期内限制工资增长。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波兰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见表2)。经历过巴尔采罗维奇的“休克疗法”,1996年仍保持在20%的水平。到1998年,波兰的通货膨胀率逐渐降至个位数水平(12)。可以说,波兰多年来深受困扰的最大的经济难题,正是在巴尔采罗维奇计划的出台下得以解决。 (二)巴尔采罗维奇计划推行的私有化彻底改变了商业模式和所有制结构,私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成分 首先,“巴尔采罗维奇计划最激进的措施就是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出售任何东西给任何人”(13)。因此,华沙及其他大城市涌现贸易繁荣的商业景象,私营企业主开始出现。其次,在所有制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私有化成为重点调整的方向。1990年年初,符合私有化的大型国有企业总数达到8 441家。国家通过直接私有化、清算和资本私有化三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来进行企业的私有化。按照1990年出台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法案》,直接私有化是指任何个人或者组织都可以购买或者租赁国有企业;清算是指按照1981年《国有企业法案》,国有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可以拍卖;资本私有化是指企业以股份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进行重组(14)。在巴尔采罗维奇任副总理期间,通过1993年和1997年两轮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结构出现了私有制占绝对性优势的格局。另外,通过企业的私有化改造,私有成分在创造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1989年占28.6%,1990年占30.9%,1991年占42.1%,1992年占45%,而1993年达到58%。在已实现私有化的企业中,经济效益明显增加。1992年,60%已私有化的企业财务状况有所好转。同年,已私有化的企业出口额增长50%(见表3)(15)。当然,巴尔采罗维奇的私有化不仅仅是一种改革所有制结构的工具,而且是重塑公司经济行为的关键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极大地促成了波兰资本市场——华沙证券交易所的创建,至今该交易所仍然是中东欧地区最大的资本交易市场之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