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分层研究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开:一是阶层形成机制,即为何有些人会成为社会上层,而有些人却只能长期处于十分不利的底层状态;二是阶层维持机制,即社会上层通过什么方式来有效应对下层精英的挑战和威胁,从而维持自身世代优势(刘精明,2015:6)。其实,在有关阶层代际关系的研究中,阶层的形成过程就是阶层的维持过程,两者同属一个话题,学者们也主要关注阶层的再生产策略(方长春,2015:165),亦被称为“社会封闭策略”(Parkin,1974)。值得一提的是,阶层再生产策略在不同历史时期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它必须被社会所认可。一般认为,计划经济时期的阶层再生产因意识形态需要而借助再分配规则实现合法化,市场经济时代的阶层再生产则因绩效主义需要而通过教育分配得以合法化。 然而,教育获得在当今社会又总是与家庭背景相联系,教育被认为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重要工具。这一点已获得相关研究的证实。美国父母受教育水平可以解释在校子女学业成就获得的26%,而英国父母与子女的受教育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Bjorklund et al.,2002;Mare & Maralani,2006)。在中国,家庭背景在个人大学教育机会获得中的作用趋于上升,其影响并没有随着大学扩招而减弱(李春玲,2010;吴愈晓,2013)。基于20多个国家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父亲教育程度显著相关(Atkinson et al.,1978)。后代教育成就同样与父母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Case et al.,2002;Las et al.,2012),低收入家庭由于自身社会网络资源匮乏以及特殊贫困亚文化而不利于后代积累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教育资本。鉴于个体教育获得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教育获得对后一个阶段既是积累性的,也是机会性的,没有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较好的学业表现,也就没有机会踏入高等教育的大门,有研究因而转向聚焦儿童中小学教育与阶层/家庭背景的关系(吴愈晓,2013;李忠路、邱泽奇,2016)。但这些研究只是侧重于分析父母经济资本以及文化资本与后代教育成就获得的关系,而较少关注家庭住房条件对后代教育成就的影响。住房条件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影响后代人的生活际遇,住房甚至被认为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代代相传的一个重要物理机制(Dalton,2001)。 本研究主要聚焦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学区房热”使得人们热衷于讨论这个议题。“学区房”现象是国家“就近入学”制度、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以及房地产市场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从制度层面解释了住房能够与儿童学业表现发生关系。但实际上,住房还会通过“物理”“心理”和“社会”等机制对儿童学业表现产生影响。住房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场所,而且承担心理和社会功能,优质居住空间会带来“社会心理利益”,而恶劣居住环境则会产生负面社会后果(Bartlett,1998;Mann et al.,1992;Parke,1978;Smith et al.,1993)。当然,住房条件同样有可能与邻里环境交织在一起而对儿童学业表现产生影响(Dalton,2001),这就扩展了以往仅仅分析邻里环境与儿童学业表现关系的研究(Galster & Zobel,1998;Sheldon,2002)。总之,在中国当前住房两极分化尤其严重的情况下,去讨论住房条件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有助于回答住房是否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从而有助于更全面地透视中国阶层再生产问题。 二、住房条件与儿童学业:文献梳理与研究假设 在科尔曼看来,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的保障单位和经济单位,必须为后代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福利以及关心后代的各种发展机会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并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来使后代学会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此提高家庭社会生产能力(Coleman,1990:17-18;刘精明,2015:14)。基于教育成本和收益的最大化原则而构建起来的教育理性行动理论,则用“相对风险规避”机制解释了为何家庭必然会介入后代的教育(Breen & Goldthorpe,1997;吴愈晓,2013)。其内在逻辑是:由于每个阶层尤其是优势阶层都有维持地位稳定性的需求,都在避免地位传递失败的风险,即每个阶层至少要保证后代阶层地位不发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优势阶层将更愿意投资后代教育,更会倾注一切资本力量去帮助后代取得更佳学业成就,而弱势阶层投资后代教育的意愿则会比较低,也不大会关心后代的学业成就获得,因为他们已经处于社会的底层,不会再有进一步下降的风险。后续实证研究则更为深入地讨论了阶层/家庭背景作用于后代教育的各种可能路径,这些路径主要涉及教育分流、文化资本传递以及后代教育预期(Jones et al.,1990;Kleinjans,2010;王甫勤、时怡雯,2014)。然而,这些研究仅仅将阶层/家庭背景等同于家庭经济收入、父母职业地位以及文化程度,且忽视了阶层/家庭背景对后代教育的影响总是从早期儿童基础教育就已经上演这一重要事实,有关阶层再生产问题的研究应关注阶层/家庭背景对早期儿童教育所产生的影响(Bernstein,1975;Willis,1977;吴永军,1999;吕鹏,2006;吴愈晓,2013;祝建华,2015;李忠路、邱泽奇,2016),其中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家庭住房条件与早期儿童基础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