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以银和铜为金属货币,其中,铜并不是银的辅币,因此这种货币体制可以称之为银铜平行本位体制,也有人称之为银铜复本位体制。人们日常生活中多使用铜钱或铜元进行交易,工商界则使用白银。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制度已陆续采用金本位,在中国对外贸易、外国对华投资中,金银比价的波动和走势显示了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往往关乎中国经济的整体利益和众多企业的微观运营。在一般情况下,白银汇率是由金银比价决定的,但在某些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主动放弃金本位,或者在一段时间内采取让其货币大幅贬值的政策,从而事实上放弃了金本位,这时白银与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就不再以金银比价为基础了。 1919-1921年间和1930-1935年间,因一些西方国家放弃金本位而引致白银汇率的剧烈震荡,从而对中国经济造成深重的负面影响。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白银汇率异常震荡的负面影响,过去学界少有关注;而对于1930-1935年间白银汇率震荡的负面影响,则主要关注美国实施白银政策后,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银价暴涨后的外贸困境以及由于银行收紧信贷引发的工商业萧条状况。①而对于其他方面的问题则关注不够,譬如,白银汇率的变化与世界各国白银供需及各国政府财政金融政策之间的关联,这种震荡对外国在华投资的不利影响,在这种汇率震荡背景下中外企业具体的经营困难等,都少有分析。本文拟在系统发掘史料价值颇高的《钱业月报》、《北华捷报》(The North China Herald)等报刊书籍资料的基础上,围绕20世纪前期白银汇率的两次异常震荡作一些讨论。 一、金贵银贱是长期趋势 19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金本位货币制度。其中,最大用银国之一的印度,其货币制度于1893年由银本位改制为金汇兑本位,1927年1月又改制为金本位,于是中国成为世界上仅剩的银本位货币大国。随着黄金需求的上升和白银需求的下降,金银比价呈现出金贵银贱的长期变动趋势,自19世纪70年代起,白银汇率在大多时段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②
图1 1841-1936年金银比价趋势 图1显示,1841-1872年的32年中,金银比价大致上是平稳的。1873年是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金价出现明显的上涨过程。此后,1906年前后有一次小幅回调,而从1916年起则有几年深幅回调,1931年因西方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从而再次出现回调。但从总体上看,这100年的总趋势是金贵银贱。
由表1可知,除了从1916年开始的几年外,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白银汇价是波动趋跌的。由于白银在世界市场上仍有很大需求,这一下跌趋势,是缓慢而不是急速下跌。 首先,金本位货币国家并不是完全不需要白银,其辅币的流通和铸造需要大量白银,而且有的国家还以立法形式规定其国库中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白银。例如,美国根据毕德门条例的规定,国库可最多储备9亿盎司白银,1923年4月撤废此条例,限额减至2亿盎司,并宣布自1923年7月1日起政府停止收购白银。③1913年8月28日,法国银行存储了相当于2532.3万英镑的银币;1913年8月29日,俄罗斯国家银行存储了相当于746.3万英镑的银币;1913年8月30日,德国国家银行存储了相当于1400万英镑的银币。④ 其次,金本位货币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特别是在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中,需要大量白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向印度购买军需物品,需要大量白银,英国每年产银不敷所需,乃向美国借用约值3.5亿银元的白银,改铸印度卢比,以资应用。美国则以1盎司1美元的价格向本国银矿购银,每年约6000万盎司,而当时世界市场的白银价格约1盎司0.66美元。⑤在美国政府收购本国银矿生产白银的同时,也从国外进口一部分白银,1921年白银净进口1166.7万美元,1922年净进口约800万美元,1923年1-7月净进口760.5万美元。⑥ 最后,印度作为世界最大的用银国之一,即使在1893年实施了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改革之后,仍然是主要进口白银的国家。根据印度的货币制度,印度除在本国存储黄金外,还在英国存储一部分黄金,国内使用银卢比,并规定了卢比与先令的比价。印度发行的纸币也是以白银为储备基础。印度的金、银储备量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增加。据统计,在1902-1912年的十年中,印度净进口黄金约9924万英镑,净进口白银约合8570万英镑,两者共计18494万英镑。⑦1913年1月3日印度的货币储备结构(见表2)。
在金属货币中,白银占30%以上的份额。印度发行的纸币,与银卢比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