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8)01-0039-16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载体。对博士论文进行评价不同于一般的标准化考试,也不同于个体化的文本分析,是以同行评议的方式、由学科专家做出合格与否以及更具区分度的分级分项评价,并以文字形式给出描述性评阅意见。相比于分级分项评价或合格与否的单一评价,论文评阅意见是评审专家给出的更具针对性和个体化的描述性文字评价,是了解各个学科博士论文评价标准以及论文质量核心要素的重要参考。对文字评阅意见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学术共同体对于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当具备的知识基础、关键素养、科研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的期待,了解不同学科论文评审标准和要素的差异。对那些不合格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进行分析,则有助于了解学术共同体对于博士论文质量“底线”的界定,换言之,即回答“不合格博士论文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一问题,进而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加强博士生学业和科研指导、改进博士生学术训练的相关制度程序给出合理建议。 在2015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各学科论文样本总体合格率为95.07%。其中,历史学(100%)、理学(98.51%)、哲学(98.44%)、农学(96.96%)、医学(96.59%)、文学(96.43%)和工学(95.45%)七个学科门类抽检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上,法学(92.21%)、管理学(90.43%)、经济学(88.43%)、教育学(88.03%)和艺术学(86.52%)五个门类合格率在平均线以下。[1]可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四个学科门类合格率全部低于总样本平均合格率,显示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相对突出。 本文以2015年博士论文抽检中社会科学门类不合格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为研究对象,希望回答以下问题:社会科学领域不合格博士论文存在哪些典型问题?学科专家如何界定社会科学博士论文的质量底线?加强社会科学博士生科研训练、指导和评价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有哪些改进的方向?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博士论文评价和博士论文质量的研究主要围绕下列主题展开:一是有关论文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式的研究,如评阅程序的国别差异[2]、预答辩与答辩等评价环节的作用[3][4];二是围绕博士论文评价标准[5]和指标体系的研究[6][7],包括以论文评阅意见为分析对象,对评阅人评价标准以及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要因素的分析[8];三是通过相关性分析讨论博士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9];四是聚焦于特定学科对博士论文质量问题的讨论[10][11]。 本文聚焦于博士论文的合格标准或者说质量底线。有关博士论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显示,“原创性”“创新性”和“显著的知识贡献”被视为博士论文评价的核心标准[12][13];在此基础上,很多培养单位、院系和研究者对评价标准予以细化,给出了论文评审的参考框架或指标体系。但论文评价并非标准化考试,不完全基于评审者对论文质量的个体化的评判,评阅人在进行博士论文评审时并不完全依照培养单位给出的评价框架和指南[14],论文评价的过程和评价方式往往难以观察和把握。艾萨克(Paul D.Isaac)、昆兰(Stephen V.Quinlan)和沃克(Mindy M.Walker)以及柯林森(Jacquelyn A.Collinson)分别强调,博士论文不仅是一项原创性的成果,更应当是一种研究训练工具。[15][16]藤村(Fujimura)指出,论文评阅人在博士论文中寻求的是学生具备成为独立科研人员潜质的证据——他们掌握了必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来识别和解决“可行”(do-able)的问题,而不是期待他们已经成为独立科研人员。[17]基于这样的认识,研究者试图区分博士论文评价的理想标准和实际评价中的底线标准。伯克(S.Bourke)和霍尔布鲁克(A.P.Holbrook)以一个包含五维度12项指标的评价体系为坐标,请不同学科351篇博士论文的评阅人对这12项指标对于论文质量的重要性以及351篇论文在这12项指标上表现出的质量高低分别给出判断。结果显示,“论文表达呈现的准确有效”和“文献综述的准确性”是评阅人看来博士论文应当满足的最基本质量要求。[18]穆林斯(G.Mullins)和基利(M.Kiley)访谈了不同学科的30位博士论文评阅人,区分了优秀论文、不合格论文和“可接受”(passable)论文的标准差异。他们发现,“马虎、草率”(sloppiness)是所有学科评阅人对不合格论文的典型描述,包括书写、计算、参考文献和脚注的明显错误,这通常意味着不严谨的研究和不可靠的结论。其他问题包括:缺少一致性(coherence)、缺少对理论的理解和研究自信,研究了错误的问题,理论和方法论视角令人费解,非原创性工作,结论无法解释论文想要论证的问题,等等。合格的、可接受的博士论文要能够体现基本的学术性(scholarship),包括:原创、内在一致性和自主研究,论证结构严密——概念、研究设计、逻辑、结构和结论相互连接,体现出足够的质和量,“可发表”;而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还应当具有反思性(reflection),能够批判地认识自己研究的局限性。[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