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52 文献标识码:A 因果排斥(causal exclusion)问题是心灵哲学中心灵因果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应对排斥问题的方案中,反事实因果策略历来占据着主流位置。然而近年来随着倾向(disposition)或能力(power)的研究在形而上学中的复兴,基于能力的本体论所构建的因果理论也开始出现。①这种倾向因果理论的关键之点在于,原因是倾向于(dispose to)其结果的。有别于原因恒常联结于结果的“休谟式因果观”,一些研究者也把上述因果理论称之为“亚里士多德式的因果观”。(cf.Marmodoro,2017)那么,这种理论是否可以被用来应对心灵因果问题呢? 在倾向因果理论的研究者中,S.吉布(S.Gibb)为解决因果排斥问题提出了一个颇有新意的方案。她认为,心灵事件在因果作用中实际上扮演着双重阻隔者(double preventer)的角色,其实质是:心灵并不导致某事件发生,而是允许(permit)该事件被其他事件所导致。此外,吉布称其方案也与B.利伯特(B.Libet)关于准备电位(readiness potential)先于意图的著名实验结论相符合,具有来自于经验科学的支持。本文首先将对因果排斥问题及倾向因果理论作一大致介绍,然后再仔细分析吉布的双重阻隔策略,以此为基础再评析该策略可能面临的问题。 一、因果排斥与倾向因果理论 通常而言,因果排斥问题是指:只要我们承诺了物理世界是因果封闭的,以及一个事件只能有一个充分原因,那么所谓的心灵原因就总会被物理原因所排斥,除非前者本身就是物理原因,或者它们毫无因果效力。为了便于讨论,本文将采用吉布的排斥论证版本,其构造如下: (1)因果相关:心灵事件在物理领域具有因果相关性。 (2)因果封闭:每一物理事件在其传递性因果封闭(transitive causal closure)中只包含其他物理事件。 (3)因果排斥:事件不能被因果地过度决定(overdetermine)。 (4)差异性:心灵事件不是物理事件。(cf.Gibb,2013:193) 无需多言,对排斥论证的应对就在于使得上述四个命题构成一个融贯的命题集。我们只需稍加关注一下命题(2)中的因果封闭原则,吉布在这里采用的是E.J.洛(E.J.Lowe)所谓“传递性因果封闭”的版本。关于事件P的传递性因果封闭,洛指的是一个包含了P的直接原因,P的直接原因的直接原因……的事件集合。(cf.Gibb,2013:195)一般而言,这是一个过强的封闭原则版本,因为它完全排除了非物理事件作为物理事件原因的可能性,甚至此论证是否还需(3)因果排斥原则发挥作用都值得探究。但吉布采用此原则亦有其考虑,主要在于她认为:即便面对如此之强的因果封闭,其策略也能应对。尤其结合后面她的方案来看,其心灵事件可以不介入物理领域的因果作用过程而对后者产生影响。 为使上述命题构成一个融贯的命题集,其策略的基础是采用一种倾向因果理论。以对倾向或能力的本体论研究为基础建构出一种因果理论,一直是哲学家们的理想。研究者们将这一思路的源头追溯至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关于因果关系本性的见解中。当代哲学中,R.哈雷(R.Harré)和N.卡特莱特(N.Cartwright)在科学哲学领域,C.B.马丁(C.B.Martin)、G.莫尔纳(G.Molnar)和S.曼福德(S.Mumford)在形而上学领域,分别发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倾向或能力因果理论。(cf.Harré and Madden,1975;Cartwright,1989;Martin,2008;Molnar,2003;Mumford and Anjum,2011)其理论主旨认为:因果关系可以通过倾向或因果力来得以说明,甚至因果关系本身就是因果力的活动过程。倾向因果理论的很多地方还处于纲要性质,有待细化,下面仅强调一下该理论与本文相关的一些基本方面: 首先,在倾向或能力理论中,一个基本的区分就是对倾向和显现(manifestation)的区分。在适当条件下,倾向或能力可以看作显现的原因,而显现则被视为该倾向或能力的结果。这个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显现自身可以同时是倾向性的。并且,一个倾向可以从来都不显现出来而一直存在,相当于是一种“未显现的显现”(unmanifested manifestations)。例如,从未开封的速溶咖啡,并不会丧失其可溶性。 其次,关于倾向得以显现的方式,实际情形较为复杂。特定倾向的显现往往依赖于其他相关倾向的出现。例如,咖啡溶于水这一事件,不仅依赖于咖啡具有可溶性,也依赖于水具有作为溶剂的倾向。C.B.马丁把它们称为“交互倾向伙伴”(reciprocal disposition partners)。(cf.Martin,2008)不难看出,一个结果通常是多个倾向的联合显现,而一个倾向也往往能为很多显现作出贡献。G.莫尔纳曾借用生物学中的术语,分别将此二者称为“多基因性”(polygeny)和“多效性”(pleiotropy)。(cf.Molnar,2003:194) 最后,倾向因果理论要求承诺倾向实在论立场。与之相关,如果因果作用是一种倾向趋向显现的过程,且在此过程中诸倾向相互依赖的话,这将意味着因果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这与传统理解下的休谟式因果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在后者看来,在作为原因和结果的事件内部根本找不到使它们进入因果关系的事物。因此,其因果关系只是稀疏事件间的一种非对称的外在关系。②我们在后面将看到,倾向因果理论的内在性特征将影响到其对缺席(absence)、阻隔能否作为原因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