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面对全球暴恐活动日益猖獗、“伊斯兰恐惧症”蔓延的严峻态势,学界亟须进行宗教极端主义的理论研究,探究宗教极端主义如何成为暴力恐怖活动的精神支柱。 在中东,瓦哈比主义①因沙特国家的推动,而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不过,瓦哈比主义只是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一支,即使在赛莱菲主义②内部,它也仅是18世纪兴起并与沙特政府共同推动发起的新运动。瓦哈比主义不是赛莱菲主义的全部,却是赛莱菲主义最有影响的一支。当代瓦哈比主义的主流,至少在行动上是温和的,因此当代的伊斯兰赛莱菲极端主义作为赛莱菲主义的极端派,与主流的瓦哈比主义也有分歧。不论是极端的还是温和的赛莱菲主义,其最终目标是建立沙里亚法治下的伊斯兰国家。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代赛莱菲主义,学界一般将其分为三支:寂静赛莱菲派,该派以和平宣教的方式实现“伊斯兰治理”;政治赛莱菲派,积极参政,以常见的游行、请愿等方式,参与政党政治,促进政府推行有利于自身的政策或改革;圣战赛莱菲派,主要以暴力的手段实现对“已被污染了”的伊斯兰教的净化,建立真正的伊斯兰国家。③ 赛莱菲运动是在系统而复杂的理论支配下的宗教-政治运动。在伊斯兰教思想的各个方面,赛莱菲派都有自己的阐释,但比较能体现出该派行动主义特点的极端理论主要有两条:“效忠与拒绝”理论和“劝善戒恶”理论。常见的“圣战”理论,作为从理论到现实的实践方式,容纳在上述两大理论之中。本文拟通过分析“效忠与拒绝”极端主义理论的形成、演变、内涵与当代争论,揭示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产生的思想源头。 “效忠与拒绝”理论内涵及其渊源 “效忠与拒绝”(al-walawal-bara),均来自阿拉伯语词根的长期演变。阿拉伯语中的“wala”和“bara”,都是过去时态的动词,且都是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相差很大。“wala”一般指“爱、忠诚、效忠、保护”;“bara”,一般指“与某人或某物切断联系”。“wala”和“bara”与伊斯兰教结合后,才有了“效忠与拒绝”的初步含义。赛莱菲派声称,依据《古兰经》(5:55)经文,引申出“wala”的“热爱并支持真主、先知穆罕默德及穆斯林”的含义;依据《古兰经》(60:4)的相关经文,引申出“bara”的“远离并反对真主的敌人”的含义。圣训中也有很多与“wala”和“bara”意义相关的文字,被赛莱菲派拿来佐证“效忠与拒绝”的宗教正当性。 (一)“效忠与拒绝”理论的基本思想 在赛莱菲主义者看来,“效忠与拒绝”理论并不是仅用于规范宗教信仰的理论,而是处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应持的态度,即穆斯林应当热爱并忠于穆斯林个人与群体,同时应当拒绝非穆斯林个人与群体,并与之战斗。不遵守“效忠与拒绝”理论的穆斯林,算不上真正的穆斯林。 在极端的赛莱菲派看来,“拒绝”的对象和原因,至少包括异教徒、叛教、“比达阿”(篡改)、非伊斯兰的政治体制与文化等,也就是说当代社会所流行的民主政治、世俗理念、民族主义、非伊斯兰的文化都在“拒绝”的范围之内,更不用说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了。实际上,关于“效忠”与“拒绝”的对象,赛莱菲学者看法不甚相同。《古兰经》(5:51)经文明确指出,不允许穆斯林“效忠”非穆斯林,因为非穆斯林是异教徒。但是,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异教徒呢,如果某人内心坚持“信主独一”,而迫于压力,不得不做出损害穆斯林的事,那么这个人是不是异教徒?现代赛莱菲主义者认为,不管内心想法如何,个人的行为是决定因素,只要行为上出卖穆斯林的利益,支持非穆斯林,就构成叛教。其他任何理由,包括为了亲人的利益而做出不利于穆斯林的行为,都不足以为自己开脱。当前的阿拉伯国家统治者,虽自称穆斯林,但实际上却与异教徒结盟,做出许多有损穆斯林的事情来,这就是叛教行为,这些统治者就是异教徒,与犹太人和基督徒无异。穆斯林不应“效忠”而应“拒绝”这样的统治者,用实际行动推翻其统治。 关于如何实践“效忠与拒绝”,赛莱菲派规定,穆斯林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几条:其一,不要模仿非穆斯林的衣着、语言、道德与文化,否则穆斯林将会堕入邪路。其二,不要在非穆斯林地区生活,在非穆斯林地区的穆斯林,应尽力迁居到穆斯林地区;否则,天长日久,穆斯林将会在信仰、教法与政治上“效忠”异教徒。其三,不应向非穆斯林寻求帮助,不接受非穆斯林的资助,这是强制与非穆斯林隔离的手段之一。其四,不过非穆斯林的节日,不参加非穆斯林的庆典、仪式等。其五,不要参与政党政治和选举活动。政党政治是非伊斯兰的政治文化,穆斯林应当远离。④ 一些学者以近年来在东南亚颇有影响的赛莱菲恐怖主义组织“伊斯兰团”为例,来分析赛莱菲派的“效忠与拒绝”理论在伊斯兰极端主义中的地位和这一理论在赛莱菲理论中所占据的基础性作用,参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