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佛系”迅速成为网络热词,作为一种表征当下中国社会心态的重要现象,佛系及其背后的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佛系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佛系是中国现代性社会所孕育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心态,还是与“囧”“丧”一样仅是一个转瞬即逝的网络流行词?佛系凸显了全社会的时代心理症状,亦或表征了“90后”“00后”青年独有的都市亚文化?佛系与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消费主义、工具理性等有何思想上的逻辑关联?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为了透过佛系现象洞察中国社会心态的最新变化,深层次把握中国社会结构的新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课题组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佛系:中国社会心态新动向”圆桌会议。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展开探讨,既试图对佛系做同情、包容式的理解,也注重用社会主流价值观疏解佛系背后的深层问题。本期刊发这组文章,呈现了与会专家的精彩观点,以期推动学界进一步讨论与审视。 ——主持人 阮凯 杨义成 互联网时代,社会变革节奏加快,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碰撞、社会矛盾不断交错,话语系统也在不断更新,以致传统词汇难以传达话语的核心意蕴。因此,一些网络用语就会适时地被制造出来。“佛系”概念甫一问世,就成为一种流行词,得到广大网民认同,它应景式地表达出了当下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和生存状态。“佛系”文化对当下社会现象具有解释力,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佛系”文化的背后,有着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区隔:“佛系”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新样式 “90后”“00后”等新生代群体从一出生就接触日本动漫、游戏,这些动漫、游戏中都有二次元世界建构。作为动漫、卡通中社会生活的描述,这类文化接受体现了低智性。二次元世界建构了简单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有自由、平等、正义,也有浪漫的爱情。二次元世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童话般的美好世界,这样的理想世界常常成为现实世界的参照物,因而使得“90后”“00后”等新生代群体认为现实中的事物统统都是不理想的。以二次元简化的价值判断、简化的思维逻辑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必然生出许多不满。比如说,他们认为现实世界的文化是严肃、僵化的说教,现实世界的教育是机械呆板的、毫无生机的知识灌输,也就产生了对主流文化包括父母文化的抵触甚至是反叛。因此,他们要创造一种自己的文化,与父母文化、成人文化相区隔。为了抵制成人主流文化,他们自创一种或恶搞、或喜剧、或自嘲的新奇样式,来与严肃、呆板、说教的文化相区隔。“佛系”文化就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在当下的表现。 在当下中国,佛系文化涉及两种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第一种是从小不思进取,沉迷于游戏、娱乐、聊天,专注享乐,对未来缺少规划和进取,不想工作、不想恋爱、不想结婚,以低欲望相标榜,实际是慵懒、颓废的一类“90后”“00后”群体。“佛系”成为他们逃避现实、逃避责任的遁词。第二种是奋斗在大都市的部分年轻人,这一群体往往来自农村家庭,却在城市中打拼,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职场竞争压力大等原因处在不得志、不如意的精神状态中,而社会阶层的固化趋势使他们失去了上升台阶和进步空间,面对住房、上学、就医等生活重压感到悲观、无奈甚至绝望。“佛系”成为他们自我解压的表述方式。很显然,“佛系”表达迥异于主流关于励志、奋发等的所谓正能量叙事,容易得到上述两种人的认同。“都行”“可以”“没关系”的话语表述,体现了无追求、无欲望、无目标的主题,与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主旋律理念形成对照。“佛系”文化凸显了亚文化的个性化特征。美国学者艾伯特·科恩(Albert Cohen)以“问题解决”来昭示亚文化的形成机制,在他看来,底层青年面临的问题是无法获得社会体面工作、时常体会“地位挫败”以及由此导致的紧张、沮丧、不满、内疚、辛酸、焦虑或绝望,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拒绝、反抗,乃至越轨和犯罪。[1]张扬个性化文化实践活动,是一种亚文化风格塑造,本身即带有仪式抵抗的意味。 佛系文化:交往行动与话语再生产 在由网络技术参与的现代交往语境的演进中,最明显感受到的是现实社会交往景观的变迁,而最突出的表现为语言文化的变迁。“屌丝”“废柴”“葛优躺”“丧文化”等一系列网络语词的出现,可以看作是“90后”“00后”青少年群体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文化实践。社交媒体时代交往主体之间的日常生活场景般的交互活动,构成了现实生活世界中现代性的基本景象,同时包含了与之相应的主体性所主导的一切交往行动。于是,在现代交往语境中,日益依赖传播技术工具和语言符号系统的交往主体,会主动参与话语生产。现代性的合法和有效性植根于具体的语言、文化实践中。“佛系”文化这种社会交往景观的产生,源于社交媒体的普及,社交媒体带动了新的语言与文化实践。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将人类运用语言的行为区分为“以言表意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他更注重语言行为的“以言行事成分”,就其认识功能而言,主要是对已发生或将要发生于世界的事进行“陈述”,被它“主题化”的是“话语的内容”,其任务在于为人们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正当性”。[2]“佛系”文化是年轻网民交往行动的表现,语言的核心是提供当下青年的话语“正当性”,显然具有批判意义。从“佛系”迅速窜红以及系列衍生语言的大量生产,可以看出由交往行动导致的话语生产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