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6 在认知科学领域,瓦雷拉(F.J.Varela)、汤普森(E.Thompson)和洛什(E.Rosch)1991年所出版的《寓体心智:认知科学与人类经验》一书是一本具有革新意味的著作。自从认知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以来,“表象”(representation)就是其用以说明心智运作的基本概念。按照罗蒂的分析,把知识视为一种表象,根源于笛卡尔和洛克之哲学思想。认知科学虽然产生于20世纪,但仍旧以“表象”概念作为其理论的“阿基米德支点”(Varela,et al.,p.8),所不同者只在于现在计算机取代了机械装置成为了把握心智之标准模型。就连认知科学在哲学上之代言人傅铎(J.A.Fodor)也认为,相较于18与19世纪的表象理论,认知科学唯一的重大进步,乃在于添加了“计算机比喻”(Fodor,p.22)。事实上,不但以计算机为模型的古典认知主义建立在“表象”概念之上,就连新派的认知科学、以大脑神经元网络为模型的“联结主义”亦不例外。A.克拉克(A.Clark)就指出,“联结主义者与古典主义者之分别,只关涉内在的表象系统之确切本性,而非其存在本身。”(A.Clark,p.143)《寓体心智》一书旨在提出一套摒弃“表象”概念的相异论述,尝试将认知把握为一种行动,即书中所谓“施行”(enaction)。 在认知科学问世以前,西方哲学内部其实已经出现了对表象理论的强烈批判,美国的实用主义者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现象学家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以至后期维特根斯坦等反笛卡尔主义者,皆为代表。瓦雷拉等在《寓体心智》中的想法即深受现象学之影响。尼采大约跟皮尔士同时,在海德格尔等人以前已经对表象理论提出深刻的批评。施行主义者未必直接受尼采所影响,但两方面的很多想法其实却很近似。 “施行”是《寓体心智》一书的核心概念。瓦雷拉因不满意于认知科学传统上以认知为表象之核心看法,而提出他们所谓的“施行进路”: 我们提出用“施行的”一词,以强调这一日益增长的信念,即:认知不是事先给予的心智对事先给予的世界之表象,而是对世界与心智之施行活动,基于一在世存在者所做的各种行动之历史之施行活动。(Varela,et al.,p.9) “Enaction”在汉语学界一般被翻译为“生成”,我提议改为“施行”,因为如此翻译能更准确传达该词本身的意义。“Enaction”由“en-”和“action”合并而成,字面上的意义是put into action,恰恰相当于汉语“付诸行动”,对应“施行”一词之意义。“Enaction”在英语里通常指施行法律,按照《寓体心智》作者之一汤普森所言,他们的使用则显然基于其字面上的、更笼统的意义:“Enaction意指施行法律之行动,但也更笼统地意含行动之做成或执行。”(Thompson,p.13)无论对于“enaction”之平常意义或笼统意义而言,“施行”相较“生成”都更能传达。 “表象”自始就是认知科学之核心概念,例如,在被视为认知科学之“宣言”的《计划与行为结构》一书中,米勒等即开宗明义表示,该书试图“描述行动如何受有机体对其宇宙之内在表象所控制”(Boden,p.339)。20世纪80年代复兴的联结主义也没有舍弃“表象”概念,只不过以所谓“分布表象”取替了“一块块的符号表象”(Wheeler,p.63;A.Clark,p.144)。换言之,联结主义之表象基于认知系统之一种“涌现的寰宇状态与世界之特性之间的相符”(Varela,et al.,p.8)。瓦雷拉的施行进路则主张把“表象”概念彻底排除在对认知之描述和说明之外。诚然,瓦雷拉等并不是认知科学界中仅有抱持这一主张者,只是他们的影响较大,以至现在很多时候“施行主义”(enactivism)变成认知科学中反表象主义之代名词。 “表象”是关系概念。表象总是对某东西之表象,总牵涉两个不同的东西,一为表象自身,另一为其对象。两者之关系,以动词表达就称为“表象”(represent)。为区分之故,我们把名词“representation”翻译为“表象”,把动词“represent”翻译为“象表”。依此,表象之对象就是表象之所象表。“表象”一词原来不是指内在于心智的东西,例如,一幅人像画就是其所描绘者之“表象”。“Representation”源自拉丁语“re-praesentatio”,字面意义为“再现”(Lagerlund,p.13)。说一幅画是其所描绘者之“表象”,就是说前者再现了后者。中文“如在目前”一语有助我们了解:我们看一幅画,就宛如看到其所描绘者,虽然实际上只有画在目前,但却似乎其所描绘者也在目前。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该画“再现”了其所描绘者。由此看来,表象具有指引性(referentiality)之特征,它把我们的思想指引至其所象表的东西,让其再现于我们的思想之中。 瓦雷拉等在《寓体心智》中区分了“表象”的两个意义。一者他们称为“表象作为构义”,指“任何可以被解释为关于某东西之事物”,例如、一张地图就是对地形之表象(Varela,et al.,p.134)。我们上面以画为例,也属于这个意义,这并不是他们要摒弃的概念,因为“它不必带有任何强烈的认识论或存在论承担”(ibid.,p.135)。另一个意义之“表象”专指认知科学中所谓“内在表象”或“心智表象”。顾名思义,“内在表象”就是指内在于心智的表象,认知科学假定认知系统内部之操作单位等同于表象,以之解释认知系统之各种能力。认知学界通常把象表关系笼统把握为“顶替”(stand in);依此,表象就是其所象表者的“顶替者”,而“内在表象”就是在认知系统内部顶替外在事物的东西。一般认为,洛克已经有此想法,把内在于心智之“观念”视为外在事物之顶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