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8)02-0018-09 一、引言 随着大学扩招的推进,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明显上升(Guo,2008;李春玲,2010;2014a;吴愈晓,2013a;孟凡强、初帅等,2017)[1][2][3][4][5]。农村子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道路似乎越来越难。政府十分关注当前教育公平的变化趋势。在2017年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并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该规划中,政府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是基础”,并以“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当前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①。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还特别强调,要继续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②。由此可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推进城乡教育公平不仅尤为重要,也刻不容缓。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教育扩张对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化的影响就受到学界的长期研究。这些论述多数从先赋性个人特征与资源分层的视角出发,基于性别、民族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分析大学扩张过程中的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分配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然而,在讨论社会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制度环境本身的影响力。换言之,除扩招政策之外,现存的其他教育制度安排也同样影响着城乡教育公平,这些制度安排的作用逻辑因而也有理由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有研究就指出,因历史原因而出现的重点学校已成为目前影响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又一重要因素(杨东平,2005、2006)[6][7]。显然,将重点中学制度纳入大学扩招与城乡教育不平等的研究议题之内,对于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结构与特征便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具体来说,扩招制度与重点中学制度对于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影响是否存在着交互效果,并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影响差异? 本文将城乡户籍、重点中学制度与扩招政策统合起来考虑,利用二分类Logit模型比较了扩招前后就读于重点高中与非重点高中的学生升学差距变化及其城乡差异。当然,要实现真正的理解,本文还借助了反事实的研究方法,即思考让那些读非重点高中的学生读了重点中学会怎么样?并比较了扩招前后城乡重点与非重点普通高中生在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差异上的变化。 二、文献回顾 (一)重点中学对教育资源的制度性分层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在短期内尽可能地培养出更多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所急需的科技人才,重点中学制度在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下被建立起来。一方面,这些重点学校作为普通中学的示范在学校声望、师资配备、基础设施、经费来源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李海涛,2008)[8]。另一方面,重点学校所采取的精英教育方式也给予了学生以更为突出的分数表现(梁晨、李中清等,2012)[9]。二者共同导致了重点中学虽然在总体上有助于国家人才的筛选培养,但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基于学校等级的教育阶层化。在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上,重点高中的毕业生拥有显著的优势(王威海、顾源,2012;吴愈晓,2013b;Ye,2015;唐俊超,2015;庞圣民,2016;吴晓刚,2016)[10][11][12][13][14][15]。处于教育配置弱势地位的农村家庭往往更难以获得优质的重点学校资源,因此,重点高中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是在累积和延续着城乡家庭教育资源差距(吴愈晓,2013a,2013b;李春玲,2014a,2014b;Ye,2015;唐俊超,2015;应星、刘云杉,2015;叶晓阳,2015)[4][11][3][16][13][14][17][18]。基于重点中学所造成的教育资源制度性分层,有研究认为,其已同城乡二元结构一道构成了我国目前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在制度上的“双重二元结构”不平等(杨东平,2005、2006)[6][7]。 因此,在探讨城乡教育公平时,我们不应该将研究目光仅局限于性别、民族或者家庭资源等个体先赋性因素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重点学校制度对个人教育机会获得的分层效应。该因素被纳入教育扩张与城乡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中,显然有利于拓展现有理论的实证外延、对检验相关的研究争论也有着十分必要的经验意义。 (二)教育扩张的理论纷争及其解释 一些实证研究指出,教育的扩张将换来教育平等化程度的提高。但另一些实证研究却发现随着教育扩张的推进,教育不平等反而将有所上升。于是,一些具有竞争性的理论假设被适时提出,用以解释教育扩张对教育平等化的影响。 最早被提出的工业化假设认为,随着社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自制性因素将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分层的主要原因。因此,教育机会的获得也将随之趋向公平,即不同背景的个人获得教育机会的概率将越来越接近(Treiman,1970)[19]。虽然这一假设得到了部分国家与地区的经验研究检验,但在对更多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许多学者发现教育不平等程度没有在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教育扩张进程中出现明显的降低(Blossfeld & Shavit,1991; Raftery & Hout,1993; Breen & Jonsson,2005)|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