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岁。 何建明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市何市镇(原名桂氏镇)何家村,是家中独子,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因为母亲只记得农历的日子,而记不得哪一天生的他,所以具体生日是何建明查阅对照出的日子,为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一日。从小特别欣赏爷爷,印象中爷爷是个“特别有力气”的人。何建明的父亲是所在生产队的大队长;母亲祖籍是上海县人,二十四岁时生的何建明。因为父亲性格刚正,何建明自幼未受到任何“特殊照顾”,反而更加被“严格对待”。何建明从小喜欢读书,他的姐姐大他两岁,做农活很好,由于姐姐主动承担了许多劳动,何建明有更多的时间学习。① 一九六二年,六岁。 入何市小学。班主任王琴芬(三至六年级)发现他对文学有兴趣。五年级升六年级的暑假,读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从此“保尔·柯察金就成为了我的偶像”,②这本书也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起点。③“小学暑假时没有地方可去,便到了亲戚家瞎转悠。也就在这无聊的转悠间,我看到了一本没头没尾的厚书。书的前面少了十几页,估计是被之前看的人撕掉了,或者是被人当作‘毒草’给‘锄’了一遍。书的后面也被人这样‘锄’了一遍,所以它成了没人关注的‘垃圾’扔在大家不注意的地方。而我把它捡起来后,就再也没有放下,一直到读完,读完后又悄悄地藏了几天,最后不敢藏了,又把它悄悄地放回亲戚家。那个时候,藏‘毒草’是有罪的,也会让人觉得很可怕……但这本‘毒草’却早已‘毒’到了我的心灵深处——事实上我内心则像着了谜一般被书中的故事吸引着、感动着,并且从此将书中的主人公模仿了一辈子。书中的那个人的名字我也记了一辈子,他就是保尔·柯察金。”④ 一九六八年,十二岁。 入何市中学,历任班主任夏老师、张伟江老师、符鲁元老师都发现何建明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并且鼓励他写作。高中时,作文《拖拉机到了我们生产队》获得了全苏州中学生作文第一名。 一九七四年,十八岁。 成为常熟广播站通讯员,在《苏州日报》等媒体发表若干首诗歌作品。在常熟文化站文学创作班完成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小说《花开杏村》(未正式公开发表)。 一九七六年,二十岁。 一月,去湖南湘西驻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三四部队当兵,在团政治处从事战备水文地质勘测的新闻报道工作。事实上,一九七五年十月,何建明已经通过体检。当兵临行前,作为新兵代表作了题为“告别母亲”的发言。何建明回忆此次发言,认为是一个机会和转变,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演讲过”,是个“害羞的人”。 一九七八年,二十二岁。 发表纪实体散文《湘西探险记》,这部作品的素材均来源于在湘西当兵时的经历和见闻。 一九八○年,二十四岁。 作为年度新闻宣传报道量最多的基层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军表彰大会,这是何建明第一次去北京。 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四年,二十五至二十八岁。 一九八一年,被调到基建工程兵总部宣传部工作。一九八三年底,“百万大裁军”,何建明被调到北京军区给水工程部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工作一年。“我到呼和浩特当天晚上,与老战友白绍华(我们原来都在基建工程兵当新闻干事),听他讲述他们部队在沙漠里寻找战备地下水的故事,感动得我一夜未合眼,到呼和浩特的第一个星期就写了篇《大漠觅泉人》,稿子发给当时的《新观察》,很快发表了。此文后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十五周年优秀征文’一等奖。”⑤ 一九八二年,报告文学《啊,腾飞吧苍龙》出版发行,并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这部作品是在一九七九写作的,是何建明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刘茵在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时编了一本“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选”,收录二十几篇作品,按年份排列,何建明的这篇作品同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均列其中。同年,发表中篇小说《第二道战壕》。 一九八三年,调入廊坊武警学院部队,完成报告文学《胜利大押解》,发表在《芙蓉》。一九八四年,发表中篇小说《橄榄绿》。 一九八六年,三十岁。 第一部报告文学集《缉私大王》出版,其中收录了《腾飞吧,苍龙》、《成功,从这里获得捷径》、《缉私大王》、《在那遥远的地方》、《花沁芳菲》、《母亲颂》、《洞天历险记》等作品,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短篇小说集《这里有橄榄绿》(北京: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集合了武警部队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何建明作品也被收录其中。 一九八八年,三十二岁。 作品集《神秘的禁区》(北京:长虹出版公司)出版,其中收录《神秘的禁区》、《天安门前风和月》、《古都新皇梦》、《中国特警在行动》、《胜利大押解》、《迷踪情侣》、《男性的证明》等作品,作品体裁有些是小说,有些是报告文学。 本年度,完成第一篇长篇小说《东方毒蛇》,由昆仑出版社出版,署名“剑铭”;同年,凭借《第二道战壕》获第一届金盾文学奖。 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三十三,三十六岁。 转业到地矿部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 《我国地质灾害严重每年损失数十亿元》在一九八九年一月五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同年,由《大押解》改编成电影《西行囚车》,何建明同时担任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