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8.02.001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8)02—0001—11 近年来,以“中国化”为主题词或核心概念的研究文章浩如烟海。但我们看到,对“中国化”这个概念本身的解释,却涉及甚少。换言之,即何为“中国化”?“中国化”有哪些基本要素和本质规定,或曰有什么样的基本内涵、外延和基本特征,以及“指导思想”层面上的中国化和具体领域的中国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是我们当前的理论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是不利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 一、“中国化”概念自身的构成要素 从概念上而言,什么是“中国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化”这个概念?这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分开来谈。 首先,我们先谈“化”的问题。从词源上看,“化”是一个表示事物动态发展的词汇,即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即是新事物产生的过程。也就是说,原有的事物在新的背景、新的条件和新的语境下发生变化或转化。从中国最早的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的形来看,“化”字的左边是一个面向左侧站立的“亻(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过来的“人”,它是一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的意思。而“颠倒了”就是发生了“变化”。《玉篇》里说:“化,易也。”[1]130“易”就是“变化”的意思,但“化”与“易”连接又有性质上的延伸,即“变异”。如《庄子·逍遥游》里说:“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2]2这里的“化”用的就是“易”本义,就是性质发生了“变化”的意思。《黄帝内经》中关于“生、化、极、变”的事物发生发展规律是这样论述的:“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3]525,“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3]567。依据文言文格式,“从”“由”解释为“从……而来”“由……而来”。整个句子可译为“物之生从化而来,物之极由变而来”,也就是说,新事物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化”的过程。王冰说:“其微也为物之化,其甚也为物之变。”[4]471张载也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5]115,“‘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5]117。李中梓《内经知要》记载:“经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朱子曰: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6]22李中梓引用朱熹的话,阐发变与化的关系,可见变是渐变、量变的意思,化是渐变已经完成了,即质变。 从上述的引述中可以看出,“化”有三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一个事物本身形态转换的意思,指某个事物从一种形态开始向另外一种形态转换;第二个含义是变化的意思,即一个事物开始向另外一个事物转化;第三个含义是“融化”的意思,就是说某个事物(A)在性质上与另外一个事物(B)的性质发生了融合,从而变成了既有A事物性质的因素,同时又有B事物因素的新的事物(C)。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融化”是“化”的双方互相扬弃,是双方根据现实情况互相去除掉对方身上不适合自身的因素,然后进行的一种重新组合,而“现实情况”(即条件)则是双方互“化”和彼此扬弃的依据与出发点。 这样的区分,就使我们可以看出,“化”的第一层含义主要是一个事物自身的形态的变化,比如花开花落,春来夏往等等。这种“化”一般是自然发生的。第二层含义主要指的是此事物向彼事物的转化,如上文所说的鲲化为“鹏”,以及原先地主家庭的子弟变成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等等,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化”的要害是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事物原有的性质被一种全新的性质所取代。第三层含义是指两个事物之间各自不同要素相融合,生成为一种全新的事物。如化学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结合成为“水”分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化”,毫无疑问,主要是指第三层意思。 三者当中,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也有共同点。首先,它们都是“变化”。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变化是常态。其次,这个变化常常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变化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传递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后,“化”是有条件的,是根据某一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其所处的具体条件而变化的。按毛泽东同志所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通过上面对“化”字的分析,我们会得到两点启发:第一,“影响”不等于“化”。诚然,我们经常说某某东西受到了什么的影响。但“影响”不过是“化”的前提,而“化”才是“影响”的结果。没有“影响”根本谈不到“化”;而没有“化”的“影响”也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还要看到,“影响”对被影响者来说,一般而言是被动进行的,而“化”则是被影响者出于自身需要的一种主动选择。明确了这样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解释很多文化现象。第二,“化”与“互化”的辩证关系问题。以往在谈到“化”的时候,人们的潜意识中总是一方被另外一方所“化”,是单向度的“化”。但真正的“化”其实是一种双向的、辩证的关系。也就是说,当一种东西去“化”另一种东西的同时,其本身也在被“化”。既“化”了他者,又“化”了自己。当我们这样理解“化”的时候,就会对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有更为深入的把握。例如,马克思主义“化”了中国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出了新状态,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被我们翻译研究和引进之后,尤其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之后,其原先的形态在中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了。这就是互化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