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价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建立客观公正的科技评价体系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益,至关重要。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九大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目前,科技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群体的高度重视,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成为了当前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聚焦于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把科技人员分为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科研支撑人员三类展开讨论,在对北京、上海两地的高校、研究所、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科技人员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内涵 科技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初,美国率先开展科技评价活动,是最早在科技管理活动中引入科技评价机制、建立评价环节的国家[1]。我国的科技评价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国家科委牵头,在科技宏观管理环节引入科技评价手段,随后,又成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技评价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总结,逐步形成了规范的科技评价体系[2]。从现行的评价机制来看,科技评价体系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战略需求的演化,该评价体系越来越不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在评价指标、评价过程与评价方法等方面出现诸多不合理之处,难以支撑甚至偏离了科技评价要发挥激励科技创新、选拔优秀人才,促进创新发展的初始目标。 在政府对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对科技人员进行评价,本质上不只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而且是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科技评价作为保障科学共同体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机制,是对于科技人员工作成效进行考量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检验政府投入的科技资源是否有效支撑了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 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必须在把握科技评价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科技评价的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质”和“量”的提升,增加社会总财富,避免“为评价而评价”。同时,评价的方式手段应服务于评价目的,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调研所得,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对科技人员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不准确”四个方面。 (一)科技评价不公平 科技评价首先应把握公平性原则,评价的公平性与科学性紧密相关,评价方法的选取与评价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反映出科技评价的价值导向。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重视数量忽略质量;分类评价落实不到位,常常用“一把尺”来衡量不同类型科技人员;过度强调个人贡献,忽略团队合作。 1.指标设置不合理 现有科技评价中存在指标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过于看重量化指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难以客观衡量。实践中,多数评价侧重于以数量为主,简单地把科研成果的“个数”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忽视了能够真实反映科研成果质量的“代表作”。这种做法会产生显而易见的矛盾。例如,某单位规定,评上副高级职称后五年可参加正高级职称的评定,为了确保公平,该单位制定了量分表,每一项成果都是根据量分表得到量化分数。有的科研人员由于研究能力较弱,在评上副高级职称满五年后,连续十年没能评上正高级职称,在第十一年参评时,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有影响力的成果,但终于凭着成果“等身”击败了在本领域有影响力的青年科研骨干。实际上,这位科研人员是拿自己十五年的积累与青年科研骨干五年的成果数量竞争,自然高下立现。这种以量取胜的现象在各用人单位并不鲜见。 二是过于看重论文数量,尤其是国际期刊中的载文数量,国内的高水平学术期刊难成主流。很多单位对科技人员的评价主要参考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不仅是评职称,在申报奖项、申请课题、项目、各类人才计划中也以论文作为佐证材料。论文的数量是“铁门槛”,其中必须包括核心期刊,一般认为只有发表在国际期刊中的论文才是具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忽视国内期刊的权威性,这也是目前科技评价指标设置中不公平的表现。近年来,国内各个学科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总被引用篇次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屡创新高,根据2016年我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和国际热点论文数量的排名跻身全球前三[3],但其中大部分高被引论文以国际期刊为主,鲜有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刊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大部分科技期刊与国外同类期刊相比,在质量及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差距;二是当前国内科技评价体系在导向方面存在一些偏颇,出现对SCI收录期刊过度膜拜的现象。这种情况反映出国内科技人员对自己的研究成果缺乏自信[4],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刊物级别和影响因子的确比较重要,但这些只作为参考依据,并不应当被过分看重,更不能被认为是衡量科研成就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