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自18世纪中叶,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正面临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也使得人类由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进入了以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全新技术时代。近年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日益紧密,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数字制造、云计算等先进制造和颠覆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发展走向。2012年,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美国推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的初步设计;英国推出制造业的未来计划;法国推出新工业战略。2014年,韩国推出制造业创新战略3.0;印度推出印度制造计划。2015年,俄罗斯公布国家技术计划首批路线图;日本公布机器人新战略。所有这些国家,都是力图通过生产模式的创新、制造技术的突破、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世界各国在产业领域,尤其是在制造领域的战略和行动,昭示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新工业革命时代。 中国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大国。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一直追踪世界制造业发展大势,努力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布局。2006年,中国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推出《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2年推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中国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为全面推动制造强国的建设,中国工信部陆续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即1个《中国制造2025》,加上11个配套的实施方案或指南,旨在通过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重大专项工程,破解难点,突破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全球制造业竞争制高点。 许多学者就制造强国的背景、行动路径、政策体系等相继展开了研究。陈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原理,设计了一个测度中国制造业承接外包能力的评价体系,其包含技术创新能力、制造业基础、相关产业支持力三个子集,并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标准化建设对制造业承接外包能力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主张注重国际先进制造标准的引进和转化,强化自主标准的创新与推广,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承接外包能力。[1]孙泗泉和叶琪认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智能化、精益化和网络化,中国先进制造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正融入全球制造网络阶段,中国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基础能力不强,产业资源较为分散,竞争力不足,由此提出了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即在国家层面要给予产业政策支持,区域层面加强协调、统一部署,在产业层面则要加强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2]郭政等人认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系列世界知名品牌。他们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获取资料,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品牌状况,从价格、质量、安全性、社会责任等多方面分析了中国制造品牌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强化品牌战略引领、优化品牌发展环境,创新品牌建设机制。[3]肖国东评价了转型时期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发现中国制造业创新要素分布不均衡,存在效应锁定和技术溢出困难,应该注意破解高投资带来的累积性矛盾,从劳动生产率提高、创新平台建设、技术溢出环境优化等方面整合先进制造技术创新要素,提升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4] 从近年关于建设制造强国这一大主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学术界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制造强国的建设路径、先进制造业的标准体系、先进制造品牌、制造业人才培养、制造业文化建设、制造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制造业区域分布、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从制造业发展,尤其是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建设制造强国过程中结构性矛盾方面的分析则不多见。事实上,分析制造业发展的约束因素,化解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结构性矛盾对于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加快推动制造强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后文的结构安排是:建设制造强国的系统性约束分析;建设制造强国的结构性矛盾分析;破解系统性约束和结构性矛盾的对策建议。 二、系统性约束分析 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分析中,有一种误差被称为系统性误差,它是分析过程中某些固定因素引致的一类误差,也就是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定时会持续出现的误差,故而也被称为规律性误差。借用系统误差的概念,笔者将制造强国建设过程中某些确定性地影响制造强国建设的制约因素称为系统性约束因素。这种约束因素会在较长的时期持续存在,并按确定的方向变化,具备恒定性、重复性、单向性和可测性的特点,故而带有一定的刚性。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制造强国应有较为明确的标准。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研究”课题组认为,制造强国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特征,即制造业规模大,效益好,结构优良,在国际分工中占有较高的地位且能够可持续地发展。[5]由此,该课题组将制造强国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子系统,即规模、效益、结构、持续发展,据此设计了18个指标用以测度制造强国的建设,具体指标有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制造业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数、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有些学者认为,制造强国的基本特征是规模足够大、技术先进、制造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也有学者认为,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制造品质量,而技术创新则是打造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6][7]显然,作为制造强国,制造能力、制造品质量是无论如何不能或缺的两大标志,前者表现为先进的制造技术,后者表现为制造品牌。因此,制造技术和制造品牌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两个重要的系统性约束要件,这也成为我们分析制造强国建设系统性约束的基本出发点。 (一)先进制造技术缺乏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