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些年来的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过大、杠杆率过高、生产率下降、企业创新发展不足。这弱化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从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率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导致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是自21世纪初以来长期持续的过度投资、过度借债;主要是政府投资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国有企业投资扩张过快、借债过多、有大量投资项目效益不佳,加上长期持续的货币宽松使全社会投资扩张过快。发生这种情况,有一系列体制和政策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结构调整和改革也应当从治标和治本两方面推进。治标是通过短期的政策措施缓解当前最突出的经济失衡现象,保持短期经济运行基本正常;治本是通过中长期政策的调整和体制改革理顺经济运行机制,消除导致结构失衡的深层隐患,恢复增长动力,保证中长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健康、协调、可持续。 基于上述考虑,对2017年结构改革的评估,也需要从治标(短期政策措施)和治本(体制改革和中长期政策调整)两方面进行。本文以下两节将分别对此进行评述,更加侧重治本的角度,第三节讨论下一步结构改革的方向和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2017年结构调整改革的短期措施和进展 2017年解决结构失衡问题的短期政策继续侧重于“三去一降一补”,即去过剩产能、去过剩的房地产库存、去债务杠杆、降企业成本、补市场短板。所谓降成本,关键是促进企业提高效率。所谓补短板,根本在于启动企业的研发创新积极性,促进技术进步和新产品、新领域、新业态涌现,同时要补充公共服务的不足(在第二节讨论)。在上述这些方面,结构调整各自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下面分别概述。 去产能 2017年去产能总体上已产生了实际效果。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0%,比2016年回升3.7个百分点,有包括煤炭、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和有色冶金、设备制造在内的15个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比2016年有明显回升(数据见国家统计局网站;以下相同来源数据出处省略)。 在钢铁、煤炭这两个重点领域,继2016年全国完成炼钢产能退出6500万吨、煤炭产能退出2.9亿吨,超额完成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5亿吨任务的基础上,2017年继续完成了去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去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和停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的任务。截至2017年10月末,1.4亿吨地条钢产能被彻底取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两年来(自2016年以来),我国共退出钢铁产能1.1亿吨以上(不包括地条钢产能),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据新华网报道)。 最近两年,一些基本能源和原材料产出增长趋缓,价格上升,2017年部分产品价格继续大幅反弹。全国原煤产量2016年比2015年下降了9%,2017年1-11月比上年同期小幅回升3.7%。这期间煤炭价格变化与产量变化密切相关,2016年随着产出下降,价格大幅上涨。以山西Q5500动力煤为例,吨煤价格从2016年1月的370元涨至12月的600元;主焦煤从低于700元涨至1700元。2017年以来随着产出回升,价格出现小幅回落,例如主焦煤价格至2017年12月维持在近1500元水平(综合国家统计局和各专业网站数据)。 粗钢和钢材全国产量2016年仅比2015年分别上升了0.5%和1%,2017年1-11月累计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和1.1%,仍低于同期6.6%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钢材价格从2015年末的最低点持续回升,2017年涨势持续凶猛。例如河北市场的普碳方坯,2016年吨钢价格从年初的1500元左右上升到年末的2800元,2017年12月又涨至3800元左右。上海市场的螺纹钢价格,2016年初大约1900元/吨,到2016年末回升至3200元,2017年12月又上涨到4300-4900元区间,吨钢毛利达到2000元左右,成本利润率接近100%。 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说明短期市场供求状况从过剩转向紧缺,使产能过剩行业的利润大幅上升,也带动了工业企业利润整体回升。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1.9%,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成本)从2016年同期的6.8%上升到7.5%,总资产利润率从5.4%上升到6.1%,显示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但数据也显示,工业利润上升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关系不大。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加1.23万亿元,其中煤炭,石油,黑色和有色金属采矿、冶炼及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等8个工业行业带来的利润增长占全部41个工业行业利润增加额的58%,其余33个工业行业合计只占利润增加额的42%。而且这其余33个行业中,只有16个行业的成本利润率比上年同期是上升的,还有17个行业成本利润率是下降的;33个行业的合计成本利润率为7.5%,与2016年同期持平,说明利润上升集中在去产能行业,除此以外的其他工业行业利润率整体上并没有提高。